
(1).外甥和舅舅,亦指女婿和嶽父。泛指外戚。《詩·小雅·頍弁》:“豈伊異人,兄弟甥舅。” 朱熹 集傳:“甥舅謂母姑姊妹妻族也。”《漢書·劉向傳》:“大将軍秉事用權,五侯驕奢僭盛……依東宮之尊,假甥舅之親,以為威重。” 唐 杜甫 《對雨》詩:“ 西戎 甥舅禮,未敢背恩私。” 仇兆鳌 注引 趙汸 曰:“ 中宗 景龍 二年,以 金城公主 妻 贊普 ,故望其篤甥舅之禮。”《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學士道:‘今日即不敢以記室相待,少不得行子壻之禮。’解元道:‘若要甥舅相行,恐又費丈人粧奩耳。’”
(2).指異姓諸侯。《左傳·成公二年》:“兄弟甥舅,侵敗王略,王命伐之。” 楊伯峻 注:“兄弟指同姓諸侯,甥舅指異姓諸侯,以異姓諸侯間多有婚姻關係,故稱甥舅。”
(3).謂有通婚關系。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 巴 、 僰 、 賨 、 蜑 弔詭之族,或分於 楚 越 ,亦與諸 華 甥舅,宜稍優遊之,為定等差,勿使自外。”
“甥舅”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外甥與舅舅,或女婿與嶽父的親屬關系,也泛指外戚。
這一含義最早見于《詩經·小雅·頍弁》:“豈伊異人,兄弟甥舅。” 朱熹在注釋中進一步說明,“甥舅”可指母族、姑族、姊妹族及妻族等外戚關系。
指異姓諸侯。
古代諸侯間常通過聯姻建立政治聯盟,異姓諸侯因婚姻關系被稱為“甥舅”。例如《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兄弟甥舅,侵敗王略。”此處“甥舅”即指與周王室有姻親的異姓諸侯。
泛指存在婚姻聯繫的兩個家族或群體。
近代學者章炳麟在《訄書》中提到,某些少數民族與漢族因通婚形成“甥舅”關系,主張應平等對待。
示例用法:
該詞既描述血緣與姻親關系,也延伸至政治聯姻和異姓聯盟,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上述來源。
甥舅是漢語詞彙,表示舅父的兒子或甥子。拆分部首為田(tián)和叔(shū),共有6個筆畫。田部表示田地,叔部表示伯叔。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伯叔的兒子。
甥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時候,人們使用這個詞來稱呼伯叔的兒子,也就是舅父的兒子。在今天,這個詞已經普遍用來稱呼舅父的兒子或甥子。
在繁體漢字中,甥舅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無論是繁體或簡體漢字,都使用同樣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對于同一個詞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甥的古代寫法為“侹”,而舅的古代寫法為“舊”。然而,現代漢字的标準化,使得甥舅的寫法保持一緻,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
以下是甥舅的例句:
組詞中,甥舅可以組成詞語“甥侄”,表示甥子與叔父或舅父之間的關系。
近義詞:甥子、侄子。
反義詞:舅父、叔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