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喪具。舊時豎在靈柩前或敷在棺上,标志死者官銜和姓名的長幡。《禮記·檀弓下》:“銘,明旌也。以死者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識之。” 唐 韓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見明旌之低昂,尚遲疑於别袖。”
(2).顯揚表彰。《子華子·孔子贈》:“明旌善類而誅鋤丑厲者,法之正也。”
“明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指古代喪禮中豎立在靈柩前或覆蓋于棺木上的長幡,用于标明死者的身份信息。具體特點包括:
引申為對善行或功績的公開褒獎,如《子華子·孔子贈》中“明旌善類而誅鋤丑厲”,強調通過表彰樹立道德典範。
部分現代解釋(如)提出“明旌”可比喻“明确的目标或象征”,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文獻直接支持,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
“明旌”的核心含義仍以傳統喪具和表彰動作為主,使用時應優先考慮古籍與權威辭書釋義。
明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明亮的旗幟”或“顯著的标志”。它由兩個部分組成:明表示明亮、清晰,旌表示旗幟、标志。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某種具有顯著作用或能引起關注的事物。
明旌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方,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它總共由9個筆畫組成。
明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楚辭·蔔居》一篇中,其中寫到:“魏木旗明,紛翻旌旗。”這裡的“旌”即為明旌。之後,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
明旌的繁體字為“明旌”,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明旌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具體來說,有時候它的下部會寫成“旡”字形,表示“旗杆”。
1.他是我們隊伍的明旌,不論在哪裡都引人注目。
2.這座建築物成為了這個城市的明旌,标志着它的繁榮。
明顯、明亮、旗幟、标志、顯著
明信片、閃耀、鮮明、突出、明亮
暗淡、模糊、隱晦、不顯眼、不明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