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blic opinion]∶公正或公衆的評論
是非自有公論,不是某一個人說了就算
(2) [axiom]∶公理;定理
(1).公正或公衆的評論。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庾 又問:‘何者居其右?’ 王 曰:‘自有人。’又問:‘何者是?’ 王 曰:‘噫!其自有公論。’” 唐 杜荀鶴 《送黃補阙南遷》詩:“自古有遷客,何朝無直臣。喧然公論在,難滞 楚 南春。”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時人語曰, 李相 太醒, 張相 太醉,此亦裡巷之公論也。”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一頁一頁的曆史寫出來了,大是大非,終于有了無私的公論。”
(2).公理;定理。 嚴複 《<穆勒名學>按語》:“蓋 呼威理 所主,謂理如形學公論之所标者,根於人心所同然,而無待於官骸之閲歷察驗者,此無異中土良知之義矣。”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初由經驗而入公論,次更由公論而入新經驗。”
“公論”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公正或公衆的評論
指通過公開讨論形成的共識,強調群體意見的客觀性和廣泛性。例如:“是非自有公論”,說明公衆輿論最終會給出公正判斷。
公理;定理
在邏輯或學術語境中,可指被普遍認可的原理或規律。例如嚴複在《〈穆勒名學〉按語》中将“公論”類比為幾何學公理。
“公論”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如輿論評判),也可用于學術領域(如公理性原則)。其核心是強調“公開性”與“客觀性”,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古籍引例可參考。
《公論》是一個漢語詞彙,翻譯成英文為“public opinion”。作為名詞,它可以指代大衆對某一問題的共同看法,或者是集體對某一事件、現象的評價和意見。
《公論》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八”,同時也是這個字的首部。它由5個筆畫構成。
《公論》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經典文獻《論語》中。其中的一句話“公無可論也”被後人引申為“公論”,意味着公衆對某一事物的看法或評價。
繁體字中,《公論》這個詞保持了和簡體字一樣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在《說文解字》中将《公論》的寫法為“公論”,與現代簡化字形相比,多了一個“論”字的偏旁部首“言”。
1. 他在大衆面前發表了自己的公論。
2. 這篇文章引起了社會的公論。
3. 公論顯示,大部分市民對此政策持支持态度。
1. 公衆輿論(public opinion):指公衆對某一事件或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2. 社會評論(social commentary):指對社會問題或現象進行的評論和評價。
3. 網絡論壇(online forum):指人們在互聯網上進行的讨論和交流的平台。
1. 輿論(public opinion):公衆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2. 觀點(viewpoint):對事物的看法、評價或看法。
3. 評價(evaluation):對某一事物的評判和看法。
1. 私論(private opinion):個人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和意見。
2. 獨斷(arbitrary decision):憑個人意願或權力進行的單方面決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