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導精神。 漢 徐幹 《中論·治學》:“學也者,所以疏神、通思、怡情、理性,聖人之上務也。”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 枚乘 《七發》﹞借 吳 楚 為客主,先言輿輦之損,宮室之疾,食色之害,宜聽妙言要道,以疏神導體。”
“疏神”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疏導精神(古義)
指通過學問、藝術等方式疏通思維,調節心性。出自東漢徐幹《中論·治學》:“學也者,所以疏神、通思、怡情、理性。”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以枚乘《七發》為例,說明文學作品可通過“妙言要道”來疏導體魄與精神。此用法強調精神層面的引導與調和。
疏忽、分神(今義)
現代漢語中多表示注意力不集中或一時大意。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精神松散,容易走神”,部分詞典也收錄“一時疏忽”的義項。例如:“他因疏神而遺漏了重要細節。”
辨析:古義側重主動調節精神,今義偏向被動狀态。需注意古典文獻與現代語境中的差異。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中論·治學》原文或權威詞典。
《疏神》是指對神祗或宗教信仰的敬畏心、虔誠心的減退或淡漠。當一個人對信仰或神明的關注和虔誠度逐漸減少或消失時,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疏神》的部首是疒(病),共有9個筆畫。
《疏神》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一百三十三·佞幸列傳》中:“遠方之國,常閉塞而疏神。”這裡指的是晉國君主疏忽祭祀,不重視宗教信仰。
《疏神》的繁體寫法為「疎神」。
在古代,「神」的字可以寫成「宅」,但在現代漢字标準字體中,已經統一寫成「神」。
1. 他由于忙于工作和家庭,逐漸疏神,不再去寺廟祈禱。
2. 他年輕時是個虔誠的信徒,但隨着歲月的流逝,他漸漸疏神了。
疏慮、疏導、敬神
疏忽、冷淡、淡漠
敬虔、恭敬、信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