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斂藏光采。 漢 孔融 《離合作郡姓名字詩》:“玟璇隱曜,美玉韜光。” 唐 韓偓 《元夜即席》詩:“桂兔韜光雲葉重,燭龍銜耀月輪明。”
(2).比喻隱藏聲名才華。 南朝 梁 蕭統 《<陶淵明集>序》:“聖人韜光,賢人遯世。”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學 子陵 遁跡在 嚴灘 ,似 呂望 韜光在 渭川 。” 魯迅 《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韜光裡巷,處之怡然。”
(3). 唐 代名僧, 蜀 人,能詩,住 杭州 靈隱寺 ,與郡守 白居易 為詩友。 穆宗 長慶 年間,于 靈隱山 西北 巢枸塢 築寺,後人名之 韬光寺 ,亦省稱 韬光 。 清 周準 《宿靈隱寺梵香閣曉起眺望》詩:“行當訪 韜光 ,直上松雲頂。” 張昭漢 《絕句十二首和先君韻》之四:“竹杖芒鞋任所適,朝遊 靈隱 暮 韜光 。”
“韬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韬光”既包含物理層面的收斂光芒,也蘊含哲學層面的隱逸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藏拙守靜”思想的典型體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韬光禅師與白居易的交往細節,可參考、2的曆史記載。
在漢字中,「韬光」是一個重要的詞彙,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和「光」。它的拆分部首⻌在漢字中表示「行走」的意思,而光則表示「光亮、閃耀」的意思。
「韬光」一詞源于《荀子·韬光》一章,意為隱藏起來,不表現出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在這個詞中,「韬」的本義是指将兵器收藏内藏的方法,引申為隱藏地位、功績等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韬光」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是「韜光」,保留了「韬」的原意。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韬光」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在西漢時期,「光」的上面有一個類似「臥」的形狀表示「點」字,寫作「韜」。而在東漢時期,「韜」的上方則寫作「尳」,所以可以寫作「韥」。這些寫法現代已經基本不使用了。
以下是一些關于「韬光」的例句:
1. 他一向善于韬光養晦,等待着適當的時機展現自己的才華。
2. 這位藝術家深藏不露,韬光養晦,默默地努力着。
3. 韬光養晦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不必總是張揚自己。
與「韬光」相關的組詞有「韬晦」、「韬略」等。近義詞可以是「隱藏」、「隱退」等詞語。反義詞可以是「顯露」、「展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