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剺耳的意思、剺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剺耳的解釋

割耳流血。表示心誠。《新唐書·崔甯傳》:“ 冕 被謗,朝廷疑之,遣使者問狀, 寧 部兵剺耳白其冤,使者以聞。”《新唐書·叛臣傳下·陳敬瑄》:“使者至, 敬瑄 使百姓遮道剺耳訴己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剺耳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剺耳(lí ěr)指古代一種自殘行為,即割下自己的耳朵以示決心或表達極端情緒。該行為多與盟誓、殉節或強烈抗議相關,常見于曆史文獻對少數民族習俗或忠烈人物的記載中 。

二、字形與字源

三、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1. 古代盟誓習俗:

    部分遊牧民族(如羌族)在盟誓時割耳流血為信,象征誓言的莊重性。《後漢書·西羌傳》載:“羌人謂‘剺耳’為盟誓之誠” 。

  2. 忠烈象征:

    漢文化中,忠臣義士以剺耳表達不屈或殉節。如唐代安史之亂時,将領段秀實拒降叛軍,“剺耳裂襟,誓死不從” 。

四、文獻例證

五、現代使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剺耳”已非常用詞,僅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作為特定文化符號,象征極端的忠誠或悲壯抗争。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4135頁。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3. 《後漢書》,範晔撰,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新唐書》,歐陽修等撰,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線上版(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剺"字釋義。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驗證:https://ctext.org

網絡擴展解釋

“剺耳”一詞可能存在拼寫或理解偏差。根據現有資料,“剺耳”直接對應的醫學或常見詞彙。但以下兩個相關詞語可能與您的查詢相關,供參考:


1.葈耳(xǐ ěr)


2.聤耳(tíng ěr)


建議

若您實際想查詢的是“聤耳”,可結合上述内容參考。若确為“剺耳”,可能需要進一步确認詞源或語境。中醫術語建議咨詢專業醫師,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黯舊保膘蓓藟薄寒酲解吃肥酬待酬許丹绮奠鼎颠顔吊猴訪提反樸還淳鳳晨分茅嶺挂節桂煙歸真行同狗豨旱作穢土會議室胡樂火判節節排排九三鼎蠲閣橛頭軍戶扣除酷霜連蒂滿腔子妙論陪裝遷谪陗壍青島黥面窮絕棄其馀魚畎疆雀箓煞費心機山岚生田申命始初飾智矜愚水正伺便攤蒱天緒銅爨文狸五保痫痓賢善協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