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疥搔。 漢 蔡邕 《伐鮮卑議》:“邊郵(陲)之患,手足之疥瘙也;中國之困,胸背之瘭疽也。”參見“ 疥搔 ”。
“疥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義兩方面解析:
在成語或文學語境中,“疥瘙”被比喻為對社會危害較小的惡習或問題。例如: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特定修辭場景。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或漢代文獻。
《疥瘙》是指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也就是俗稱的“癢瘡”。這種疾病通常由感染寄生蟲所引起,患者會感到強烈的癢感,并出現紅疹、水泡、潰爛等症狀。
根據《康熙字典》,《疥瘙》的拆分部首是“疒”和“病”,可以分為兩個單獨的字。其中“疒”是一個單獨的部首,讀音為“疔(dīng)”,表示與疾病相關;“病”是指生病。整個字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疥瘙》這個詞的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漢書·藥療傳》中。繁體字為「疥癬」或「癩瘡」。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疥瘙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疥的字形為砑旁加上“疒”,表示疾病的意思;瘙的字形為病字旁加上“癢”字,表示疥瘙皮膚的癢感。
1. 他患有嚴重的疥瘙,整晚都無法入睡。
2. 醫生給他開了一些止癢藥來緩解他的疥瘙症狀。
組詞:疥疹、疥螨、瘙癢、癬疥。
近義詞:瘙癢、疥癬。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