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賢人的意思、賢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賢人的解釋

[a person of virtue] 德才兼備的人

自古賢人。——《史記·魏公子列傳》

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西遊記》

詳細解釋

(1).有才德的人。《易·繫辭上》:“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史記·太史公自序》:“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賢人,增主之明。” 唐 杜甫 《述古》詩之一:“賢人識定分,進退固其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九:“一個賢人若是甘心受苦難而一聲不出,一個凡人就必須說出自己的苦難,以便自居為賢人。”

(2).濁酒的别名。《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 唐 柳宗元 《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詩:“蒔藥閑庭延國老,開罇虛室值賢人。” 宋 陸遊 《對酒》詩:“氣衰成小戶,醅濁號賢人。”參見“ 賢人酒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賢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及延伸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賢人指德才兼備的人,其言行符合天道、地道、人道,注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能為社會提供行為準則。他們既有志向抱負,又能造福百姓,且不貪圖私利。

二、曆史文獻中的體現

  1. 儒家經典
    《論語·述而》以伯夷、叔齊為“古之賢人”,強調其道德典範作用;《荀子·儒效》則從才能與德行結合的角度定義賢人。
  2. 史書與文學作品
    《史記》稱賢人“守法不失大理”,杜甫《述古》詩以“進退固其宜”體現賢人的處世智慧,而《儒林外史》則通過“仰慕賢人君子”反映社會對賢人的推崇。

三、其他含義

在特定語境中,“賢人”也作為濁酒的别稱出現,如《三國志》等文獻中可見此用法,但該義項較為罕見。

總結

“賢人”一詞既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又在曆史演變中衍生出少量引申義。其核心内涵始終圍繞德才兼備、利他精神展開,成為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賢人》的意思

《賢人》表示一個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卓越的才德,以此為基礎,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被人們廣泛尊敬和仰慕的人。他們擁有良好的品德,聰明、睿智、勤奮、誠實,以其卓越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才能成為社會的楷模和學習的對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賢人》的拆分為貝字旁和人字旁,其中貝字旁擔任部首,表示與財富、財産相關的事物。貝字旁的部首筆畫數為4畫,人字旁的筆畫數為2畫,合計為6畫。

來源

《賢人》一詞源于古代漢族文化,中華文明中的賢人觀念曆史悠久。賢人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重要角色,既是文化的承載者,也是道德的楷模。

繁體

《賢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賢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賢人」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流傳至今最常見的一種古字寫法為「賢人」。

例句

1. 他是一位德才兼備的賢人,受到社會各界的一緻贊譽。

2. 孔子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偉大賢人。

組詞

1.賢才:聰明而有德行的人。

2.賢明:既有德行又有智慧的人。

3.賢良:德行高尚而仁慈的人。

近義詞

近義詞包括:聖人、智者、哲人。

反義詞

反義詞包括:愚者、惡人、凡夫俗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