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冠狗的意思、冠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冠狗的解釋

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禮義的人。《漢書·五行志中之上》:“ 賀 為王時,又見大白狗冠方山冠而無尾,此服妖,亦犬旤也。 賀 以問郎中令 龔遂 , 遂 曰:‘此天戒,言在仄者盡冠狗也。’” 顔師古 注:“言王左右侍側之人不識禮義,若狗而著冠者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冠狗”一詞在漢語詞典中暫無權威收錄和固定釋義。根據漢語構詞法分析,“冠”可指帽子或頂端裝飾物,“狗”即犬科動物,組合後可能指代以下兩種含義:

  1. 古代傳說中的異獸

    推測與《山海經》等古籍中記載的“類犬而冠”生物相關,如《山海經·南山經》提及“亶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此類描述可能與“冠狗”形象存在關聯性,但現存文獻未見直接記載。

  2. 方言或民俗稱謂

    部分地區可能存在對“戴裝飾物的狗”的俗稱,例如傳統舞獅表演中佩戴彩冠的“瑞犬”形象,或民間廟會中裝扮特殊的犬隻,此類用法缺乏詞典學依據,屬非标準詞彙。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及《中國古代動物圖譜》(中華書局,2010年)進一步查證。若需學術引用,請通過權威古籍數據庫檢索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冠狗”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和文化寓意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冠狗”字面意為“戴着帽子的狗”,通常用來比喻不知禮義或行為荒唐的人。該詞帶有貶義,多用于諷刺表面裝模作樣卻本質低劣的對象。


二、曆史典故與出處

典故源自《漢書·五行志》記載的西漢事件:
昌邑哀王劉賀(漢武帝之孫)在封地時,曾目睹一隻白狗頭戴方山冠(漢代官員禮帽)卻沒有尾巴。郎中令龔遂解讀此為“天戒”,暗示劉賀身邊盡是“冠狗之徒”,即谄媚奉承、不守禮法的小人。
這一事件被視為劉賀後來荒淫失德、被廢帝位的預兆,因此“冠狗”也被引申為政治腐敗或統治者昏庸的象征。


三、詞義的演變

  1. 原始比喻:直接指代“戴帽的狗”,強調表裡不一的虛僞形象(《漢書》原意)。
  2. 引申含義:
    • 指趨炎附勢、敗壞綱常的臣子;
    • 現代語境中可泛指自命不凡卻德不配位之人。

四、例句與用法


五、補充說明

需注意,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冠狗”列為成語,定義為“自封狗王/狗皇帝”,此解釋可能為現代衍生義,與曆史典故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

若有興趣了解完整典故細節,可查看《漢書·五行志》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寶冕辨說編竹标立粲粲操作規程吃晌赤位舛倚從惡如崩鼎薦豆角兒婀娜發镘芳年華月憤懑符葆伏辨高密官銜牌過候榖皮巾積代介恃桀雄解字進築禁駐酒船台開肇口利枯瘠狼吃幞頭連橇例對祿命茂行馬乳昵愛懦怯評産平伏披蓑撲認球琳取日染鋪塞垣春三腳兩步僧侶食浮十魔手袂蘇張特底龆丱通譜通望偷耳瑕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