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姓的人互認為同族。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常瓌 字 子然 , 河 朔人,本農家。一村數十百家皆 常 氏,多不通譜。”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三:“ 宛平 袁明府 增 ,字 保侯 ,宰 江寧 時,與餘通譜。”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通譜》。
(2).異姓人相約結為兄弟。 宋 朱熹 《奉同都運直閣張文哭敬夫張兄》詩之二:“亦知遊好曾通譜,卻記登臨喚蔔隣。”
通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不同宗族或家族通過協議,将本無血緣關系的譜系合并為同一宗族譜牒的行為。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背景及現代用法三個維度詳細闡釋:
宗族聯譜
指不同姓氏或同姓不同源的家族,通過協商将各自族譜合并為統一譜系,建立拟制血緣關系。此行為多見于古代宗法社會,旨在擴大宗族勢力或鞏固社會關系。《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278頁将其定義為“異姓人相約結為同姓,聯為一譜”。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
同姓認宗
同姓但不同宗支的家族追溯共同祖先,将分散譜系整合為統一宗譜。例如明清時期移民通過“聯譜”重構宗族網絡。
來源:《辭源》(中華書局,2015年版)
政治聯盟工具
唐代士族通過通譜提升門第地位,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李姓官員常與隴西李氏“通譜”以攀附名門。
來源:《新唐書》卷七十二(中華書局點校本)
移民社會整合
明清湖廣、閩粵移民遷居異地後,以通譜重建宗族紐帶,如江西客家《張氏通譜》融合了13支同姓宗族。
來源:常建華《清代族譜學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在當代語境中,“通譜”衍生出兩類含義:
文化認同象征
全球華人宗親會通過編修通譜(如《世界陳氏大宗譜》)強化文化歸屬感。
來源:錢杭《血緣與地緣之間:中國曆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1年)
學術研究術語
基因人類學研究中,“通譜”被借喻為跨族群Y染色體譜系的對比分析。
來源:李輝《Y染色體與東亞族群演化》(科學出版社,2015年)
需區分以下近義詞:
來源:馮爾康《中國古代宗族制度》(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
“通譜”一詞在中文中有兩層核心含義,結合不同來源可綜合為以下解釋:
同姓認族:指原本不同支系的同姓家族通過修訂族譜建立宗族聯繫,互認為同一祖先的後裔。例如宋代陸遊記載某些常氏村莊“多不通譜”,即未通過修訂族譜建立宗族聯繫。
異姓結拜:指不同姓氏的人通過交換記載個人信息的“蘭譜”結為兄弟,又稱“換帖”。如朱熹詩中提到“遊好曾通譜”即描述友人結拜往事。
作為特殊譜牒類型,通譜包含三種形式:
通譜在明清時期盛行,别稱多達十餘種(如統宗譜、大同譜),既反映姓氏源流考據需求,也體現古代宗族擴大勢力的社會現象。但清代顧炎武曾批評部分通譜存在攀附名門望族的虛假現象。
更詳細的曆史案例可查閱《老學庵筆記》《日知錄》等古籍(見),現代研究可參考譜牒學專著()。
愛惡抱璧逼紅辟引參寥子常禁長命面姹娅橙黃慈祥從聲粗強戴霜履冰道慧電露鼎折覆餗敦煌變文集匪皇符祥幹洗鬼酉寒澗黑甲回波樂回銮回數踐禮交利驚瞻疾惡如雠捐背居陋廉恥蓼洲周公傈僳語流序龍姿鳳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綸诰淪隱女夷排頓排撆平方虬床柔道山鹧稍遷聖者首令讨帳天愛田浍頭稍屠戶頽剝椀器兀然諧辯西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