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披蓑的意思、披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披蓑的解釋

(1).着蓑衣。 五代 崔道融 《田上》詩:“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宋 範成大 《有懷石湖舊隱》詩:“冷雲著地塘蒲晚,誰為披蓑暖釣磯。”

(2).蓑衣。 王統照 《號聲·司令》:“ 于五 躺在草作的披蓑上沒做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披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将蓑衣穿戴在身上的動作或狀态。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演變及文化内涵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字面含義

    "披"意為覆蓋或穿戴于肩背,"蓑"指用草、棕或麻編織的防雨外衣。合稱"披蓑"即穿戴蓑衣的行為,是傳統農耕社會應對雨天的常見場景。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蓑"的釋義為"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披"有"覆蓋或搭在肩背上"之意。

  2. 動作與狀态的雙重性

    • 動态描述:強調穿戴動作(如"披蓑戴笠")。
    • 靜态描述:指身着蓑衣的狀态(如"農夫披蓑于田間")。

      來源:《漢語大詞典》收錄"披蓑"詞條,釋為"穿着蓑衣"。


二、語源與文化意象

  1. 曆史溯源

    蓑衣最早見于先秦典籍,《詩經·小雅·無羊》有"何蓑何笠"之句,漢代《淮南子》亦載"蓑所以備雨",印證其作為原始雨具的悠久曆史。

  2. 文學象征

    古典詩詞中"披蓑"常與隱逸、勞作意象關聯:

    •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塑造超然世外的漁者形象;
    • 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傳遞田園生活的恬淡意境。

      來源:《中國文學意象研究》(王立,2003)指出蓑衣是"農耕文明的詩意符號"。


三、現代認知與延伸

  1. 實用功能弱化

    隨着雨具工業化(如雨傘、雨衣普及),蓑衣逐漸退出日常生活,但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存續于部分農村地區。

  2. 文化符號意義

    "披蓑"成為傳統文化載體,常見于民俗展示、藝術創作(如國畫、戲曲),象征與自然共生的樸素智慧。

    來源:《中華民俗大典·服飾卷》記錄蓑衣制作工藝及地域分布。


"披蓑"是漢語中兼具實用描述與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動作行為(穿戴蓑衣)、物質載體(傳統雨具)及精神象征(歸隱田園)三層維度。該詞見證了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并在文學藝術中升華為獨特的文化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披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動詞用法:指“穿着蓑衣”的動作,常見于古詩文中描述農人或漁夫在雨天勞作的場景。例如五代崔道融《田上》詩句“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生動描繪了農民冒雨耕作的形象。
  2. 名詞用法:直接代指“蓑衣”本身,如現代作家王統照在作品《司令》中寫道:“于五躺在草作的披蓑上沒做聲”。

二、字詞分解

三、文學與文化意象
該詞常被用于詩詞中營造田園或孤寂意境,如宋代範成大詩句“誰為披蓑暖釣磯”,通過“披蓑”刻畫隱士形象,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

四、現代使用
如今“披蓑”更多作為文學化表達,或用于特定方言及曆史語境描述,日常口語中已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阿譽蚌子避僧播物蠶豆象麤屋打抖對地靜止軌道厄莎放盤芳猷發隱忿噪府邸鼓鑄局恨苦滬渎惠勒-費曼理論灰瓶甲匠金版驚潮酒資居職空宇困偪臨望禮請流标龍陛砻砥廬陵落空馬利亞内備螃蟹鉛田巧宦清酤瓊海起心囷京山衲山實生祿申審松煙墨聳臾韬隱提握通靈同仁投戈外來戶崴子諧晤西荊系路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