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憤懑的意思、憤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憤懑的解釋

[resentful] 氣憤;抑郁不平

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懑以曉左右。——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充滿了憤懑的情緒

詳細解釋

(1).亦作“ 憤滿 ”、“ 憤悶 ”。抑郁煩悶。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恐卒然不可為諱,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後漢書·蔡邕傳》:“臣不勝憤滿,謹條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南朝 宋 謝靈運 《廬陵王墓下》詩:“道消結憤懣,運開申悲涼。”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憤悶胸須豁,交加臂莫攘。” 宋 歐陽修 《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君﹞日益讀書,大涵肆於六經,而時發其憤悶於歌詩,至其所激,往往驚絶。” 溫傳昭 《晴轉多雲,有雷雨》:“ 笑和尚 心頭甜蜜蜜的,往天積在心裡的憤懑全部煙消雲散了。”

(2).憤慨,氣憤。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養生》:“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吳門秀士書》:“ 姚江 生擒 漢 奸頭目二十餘口,悉縱之回。此真駑駘才,令人憤懣。” 柯雲路 《三千萬》:“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樣的文章,卻使 丁猛 愈來愈憤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憤懑”是一個漢語雙音節合成詞,其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詞義 “憤懑”指因遭遇不公或壓抑而産生的不滿情緒,包含憤怒與苦悶的雙重情感維度。《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定義為“氣憤而煩悶”,強調這種情緒既具有爆發性又帶有持續性,如遭遇社會不公時“胸中憤懑難平”的狀态。

二、詞素構成 由“憤”“懑”兩個單字複合而成:

三、近義對比 相較“憤怒”的即時爆發性,“憤懑”更凸顯情緒積壓的持續性,如《報任安書》中“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懑以曉左右”的郁結感;相比“怨恨”,則弱化了針對特定對象的敵意,更多指向對境遇的無奈與抗争的交織。

四、使用場景

  1. 文學描寫:常見于人物心理刻畫,如魯迅《彷徨》中“隻覺得憤懑填胸,卻又無處發洩”;
  2. 社會評論:用于描述群體性情緒,例“底層民衆的憤懑情緒需要疏導”(《人民日報》語料庫);
  3. 醫學語境:《黃帝内經》有“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記載,中醫認為長期憤懑可緻氣機失調。

網絡擴展解釋

“憤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èn mèn,表示因不滿或委屈而産生的氣憤、抑郁不平的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指内心因遭遇不公、壓抑或矛盾而積累的憤怒與苦悶,既有“氣憤”的激烈情緒,又包含“抑郁煩悶”的持續性心理狀态。

  2. 情感層次

    • 憤慨:對不公或錯誤行為的氣憤,如“他的行為令人憤懑”(柯雲路《三千萬》引用)。
    • 抑郁:長期壓抑的煩悶感,如“道消結憤懑,運開申悲涼”(謝靈運詩句)。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 最早見于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懑以曉左右。”表達無法宣洩内心積郁。
    • 《後漢書·蔡邕傳》中寫作“憤滿”,指臣子對時局的不滿。
  2. 現代用法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憤懑之情溢于言表”,或描述群體情緒,如“世界陷入憤懑與混亂”(法語例句翻譯)。


例句參考

  1. 司馬遷因宮刑之辱,“終不得舒憤懑”(《報任少卿書》)。
  2. 郁積的憤懑使維特身心萎靡(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引申)。
  3. 顔之推批評臨難求生者“令人憤懑”(《顔氏家訓》)。

近義詞與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漢典》《顔氏家訓》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保齡球八嵎悲緒迸濺駁倒不祧之祖赤潑潑崇奬重孫女瘅疽道不同不相為謀悼亡大衆生活得言度拟獨坐愁城耳濡目及貳轺忿噪浮收勒索艮域關試鬼井顧正紅毀敗穢迹呪昏錯火陽兼衣卷次看發刻镂璘斌鸾诰鹵莽滅裂馬士妙品謀憲木蜜木樵農稷偏醒淺切千載難逢切面起鍋驅迫任木折倒勝殘去殺深仁厚澤水精搜整晚發完富完葺魏王大瓠鮮醲閑暇時間攜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