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從惡若崩 ”。謂為惡如山崩那樣容易。《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北齊書·幼主紀》:“語曰:‘從惡若崩’,蓋言其易。” 清 顧炎武 《留書與山史》:“家計漸窘,世情日薄,而 烏衣 子弟,若復染尋常百姓之習,則從惡如崩,不可復振矣。”
“從惡如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cóng è rú bēng,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堕落或作惡時,如同山體崩塌般迅速且難以挽回。
出處與來源
該成語最早出自《國語·周語下》:“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以“登山”比喻行善的艱難,以“山崩”比喻作惡的輕易。後常被用于警示人們保持德行需謹慎,如清代顧炎武在《留書與山史》中引用:“若複染尋常百姓之習,則從惡如崩,不可複振矣。”。
結構與用法
深層寓意
成語通過自然現象暗喻人性弱點:行善需長期堅持(如登山般費力),而堕落卻可能因一時放縱迅速發生(如山崩般不可收拾)。朱熹曾評論:“做好人不易,要時刻警醒自己”,進一步強化了其道德警示意義。
曆史與擴展
《國語》中以夏、商、周朝代的興衰為例,說明“從惡如崩”的後果:夏朝因孔甲荒淫四代而亡,商朝因帝甲堕落七代而滅,印證了“向惡易如崩塌”的規律。
此成語不僅是對個人修身的勸誡,也常用于分析群體或國家的衰敗,強調防微杜漸的重要性。其生動的比喻和深刻哲理,使其成為中華文化中警示道德滑坡的經典表達。
《從惡如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一旦堕入邪惡之中,就會像山崩地裂一樣無法挽回,形勢極其嚴重。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罪惡行為的嚴重性和後果不可估量。
《從惡如崩》這個成語共有4個漢字,分别是“從”、“惡”、“如”和“崩”。
其中,“從”字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4。
“惡”字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8。
“如”字的部首是“女”,筆畫數為6。
“崩”字的部首是“山”,筆畫數為10。
《從惡如崩》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衛靈公》中的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其中,“遊必有方”意為出遊必須有所限制和規劃。
後來,這句話中的“必有方”被引申為做什麼事必須有規矩、有限制。再後來,這個意思進一步演變成如果做壞事,那就會遭到毀滅性的後果,就像山崩地裂一樣。
《從惡如崩》的繁體字為《從惡如崩》。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上,《從惡如崩》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
1. 他從小學習不好,如今成了社會問題的一部分,可謂是《從惡如崩》。
2. 這個國家的腐敗問題越來越嚴重,正處于《從惡如崩》的邊緣。
相關的組詞有:惡行、崩潰、從惡、如崩。
近義詞有:罪大惡極、罪惡滔天。
反義詞為:從善如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