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銜去人的幞頭,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難言,強自忍耐。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一折:“你便駡我一千場,便拷我三十頓,我則索狼吃幞頭,心兒自忍。” 元 喬吉 《兩世姻緣》第四折:“那壁似狼吃了幞頭般寧耐,這壁如草地裡毬兒般打快。”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俺家裡也使了他數錠銀,不勾二年,銀兩使盡,剗地趕他出去,他則索狼吃幞頭,心兒裡自忍。”
“狼吃幞頭”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比喻有苦難言,強自忍耐。狼銜走人的幞頭(古代男子頭巾),既吞不下又吐不出,形容人陷入無法言說的困境,隻能默默承受。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語境,可參考《殺狗勸夫》原文或相關古典文學解析。
“狼吃幞頭”是一個成語,用來比喻事物的内在本質或者被隱藏的真相被揭示出來,也可以形容謊言被戳穿或一個人的真實面目暴露出來。
根據《康熙字典》,“狼吃幞頭”的拆分部首是犬(狼的本義)和巾(幞頭的本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統計,它的總筆畫數為24畫。
狼吃幞頭(簡體字) → 狼吃幅頭(繁體字)
在古代,狼吃幞頭的漢字寫作狼吃幅頭。
1. 他信賴的朋友突然背叛了他,狼吃幞頭,讓他感到十分失望。
2. 這個丑聞一經曝光,狼吃幞頭,公司的形象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1. 狼狽不堪
2. 豬狗不如
3. 狼心狗肺
4. 狼狗不入
1. 原形畢露
2. 真相大白
3. 被戳穿底細
4. 掩飾不住真實面目
1. 花言巧語
2. 遮遮掩掩
3. 掩蓋真相
4. 緘口不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