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戰國 時縱橫家 蘇秦 、 張儀 的并稱。 漢 班固 《奕旨》:“割地取償, 蘇 張 之資。” 前蜀 貫休 《行路難》詩之三:“敗他存此亦何功, 蘇 張 終作多言鬼。” 梁啟超 《瓜分危言》第二章第二節:“於此而猶謂 山東 為吾所有,雖有 蘇 張 之舌,不能辯也。”
(2). 唐 名士 蘇颋 與 張說 的并稱。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韻》:“ 李 杜 詩篇敵, 蘇 張 筆力勻。”《新唐書·蘇颋傳》:“自 景龍 後,與 張説 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故時號‘ 燕 許 大手筆’。”按, 蘇颋 襲封 許國公 , 張說 封 燕國公 。
“蘇張”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資料進行區分:
指北宋文人蘇轼與理學家張載的友誼典故,形容互相勉勵的情景。兩人在政治與學術困境中通過書信互相支持,蘇轼曾言“仰蘇張之志”表達對張載的感念。該用法多見于文學領域,強調精神激勵。
戰國縱橫家組合 指蘇秦與張儀,兩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分别主張“合縱”與“連橫”策略。後世常以“蘇張之術”代指權謀外交手段。
唐代名士組合 指唐玄宗時期宰相蘇颋(許國公)與張說(燕國公),二人并稱“燕許大手筆”,以文采著稱。
需注意,因文獻權威性差異(-2權威性較低),建議在學術場景中優先參考《宋史》《戰國策》等正史或權威辭典以确認具體含義。
《蘇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比喻忍耐、寬容;也可以指代忍耐和寬容的人。
《蘇張》由“艹”(草字頭部首)和“弓”(曲曰),總共8畫構成。
《蘇張》源自于《禮記·樂記篇》,其中有一段描述了樂器的使用:“鼓之蘇張則聲正,小之則酢。”這裡的“蘇張”指的是調整擊鼓的力度和節奏,使得鼓聲正常。後來逐漸引申為寬容忍讓的意思。
《蘇張》的繁體字是「蘇張」。
在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不同。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的解釋,蘇字的寫法為「甲部 艹(草字頭)聲。從能 從殳。」張字的寫法為「弓部 弓(曲曰)聲。從弓 從張。」可以看出,古代的寫法略有不同但本義相同。
1. 他對朋友的過失非常蘇張,不計較、包容。
2.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應該學會蘇張待人。
蘇醒、蘇醒、蘇顯、蘇醒、安蘇、忍蘇、蘇定、蘇生等。
寬宏大度、寬容、仁慈、容忍、忍讓。
刻薄、難為、嚴厲、容不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