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貧瘠;枯瘦。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十:“予頃在 南鄭 ,見一軍校, 火山軍 人也,言 火山 之南,地尤枯瘠,鋤钁所及,烈焰應手湧出,故以‘火山’名軍。”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瞳人語》:“許時不窺園亭,珍珠蘭遽枯瘠死。”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一:“田地裡禾麥疏疏朗朗,顯得很枯瘠似的。”
(2).憔悴,羸瘦。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倖·秘方見倖》:“ 張 用 譚 術不已,後日以枯瘠,亦不及下壽而殁。” 清 方文 《哭從子直之》詩:“聞説吾兒病篤時,其形枯瘠亦如此。” 茅盾 《秋收一》:“ 老通寶 的一隻枯瘠的手抖簌簌地摸着 小寶 的光頭。”
(3).指憔悴羸瘦的人。多指饑民。 清 曾國藩 《複胡潤之書》:“思欲負山馳河,拯吾鄉枯瘠於萬一……以并紓桑梓兵後之餘慮。”
(4).指枯燥乏味,無文采。 明 李東陽 《麓堂詩話》:“ 王 ( 王維 )詩豐縟而不華靡, 孟 ( 孟浩然 )卻專心古澹,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瘠之病。” 鄭振铎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五章四:“不過像《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尹,三仕己之無喜愠……’卻有點過于枯瘠,無絲毫詩意含蓄着。”
“枯瘠”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枯”與“瘠”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枯”指草木失去水分或生機,引申為幹涸、貧乏;“瘠”意為土地不肥沃或人體瘦弱。兩字組合後,“枯瘠”一詞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土地貧瘠、缺乏養分,例如“這片枯瘠的沙地難以耕種”;二形容人或動物消瘦幹癟的狀态,如“饑荒中的人們面容枯瘠”。
從語義演變看,《漢語大詞典》指出,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原多用于描述自然景物,後逐漸擴展至形容生物狀态。在語法功能上,“枯瘠”可作形容詞定語(如“枯瘠的枝條”),也可作謂語(如“土地枯瘠”)。其近義詞包括“貧瘠”“幹瘦”,反義詞則有“豐沃”“豐腴”等。
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分析,“枯瘠”屬于書面語,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學作品中仍常見于刻畫荒涼景象或人物憔悴神态,例如“秋風吹過枯瘠的原野”(引自魯迅《野草》)。《新華詞典》補充說明,該詞在農業和生态學領域也用于描述土壤退化現象。
“枯瘠”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貧瘠;枯瘦(多指土地或植物)
憔悴,羸瘦(多指人或動物)
枯燥乏味,缺乏文采(指文字或表達)
“枯瘠”既可描述自然環境的貧瘠、生物的羸弱,也可引申為文字表達的枯燥,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更多例句和出處可參考等來源。
白梓迸絶冰糖壺盧呈覽持橐簪筆巑巑抵轹地竈芳春飯數飛機場高空作業高情厚誼鈎撘固執成見耗登何居河清酒花羅皇晖黃蜀葵還需要将具階堂機降進壽禁煙救濟金赍宣絕緣據杖聆聆臨難鑄兵林植六甲窮日灤陽祿令耄昏沒臉沒皮煤末眉妩瞑想南北詞滂湃培訓中心平水年懾悚使不的石膏侍女松蕈損耗肅慎剸節宛足無私之光霞明玉映仙京夏稅信而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