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恃的意思、介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恃的解釋

依憑;仗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以 陳國 之介恃大國,而陵虐於敝邑,寡君是以請請罪焉。” 楊伯峻 注:“介,因也。介恃猶言仗恃。”《宋書·夷蠻傳·林邑國》:“ 林邑 介恃遐險,久稽王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恃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需拆分字義并結合文獻用例理解:

一、分釋字義

    • 核心義為“憑借;依靠”(《漢語大詞典》),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于敝邑。”
    • 引申為“媒介”(《說文解字》:“介,畫也”),表居中引介之意。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

    • 本義“依賴;倚仗”(《說文解字》:“恃,賴也”),如《詩經·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二、複合詞釋義

“介恃”為同義複用結構,強調通過外物或他者作為倚仗,常見于先秦文獻:

例證: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介恃楚衆,以憑陵我敝邑。”

(釋義:借楚國的兵力為倚仗,侵犯我國邊境。)

來源:《春秋左傳注》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2009年。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十三經注疏》 引杜預注:“介,因也;恃,恃楚衆也。” 印證“介恃”含“借勢依附” 之義。
  2. 王力《古漢語字典》 将“介恃”歸為“動詞性複合詞”,釋為“憑藉外力以自恃”。

    來源:《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結論:

“介恃”屬古漢語書面語,指通過外部力量(如他國勢力、權位等)作為依靠或屏障,隱含被動依附關系,多見于先秦政治軍事語境。現代漢語已罕用,但可溯至《左傳》《詩經》等經典,其釋義需依托傳統訓诂與權威辭書互證。

網絡擴展解釋

“介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è shì,其核心含義為依憑、仗恃,通常帶有貶義色彩,指過度依賴他人或外部條件而缺乏自立能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左傳》《宋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邊劇博枭瞋盼辰星籌劃楚榭德意志人掉點兒鬥敵噸浬放浪形骸趕絡感私臯檠更衣室戈殳還即還腳花鳥使浣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揀發旌旃笄歲卷棚頂拘禁劇聖跨國公司雷轟薦福碑練缯離歌厘金啰嗦美工面欺民英抹不下臉扭絞怒步跑踏配飨旗開馬到青梅竹馬燒錢烈紙生殉什麼時候蛇山使家市情誓天指日守視送終歎慕透光鑒推介外慕萬全之計聞喜宴相羊香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