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憑;仗恃。《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以 陳國 之介恃大國,而陵虐於敝邑,寡君是以請請罪焉。” 楊伯峻 注:“介,因也。介恃猶言仗恃。”《宋書·夷蠻傳·林邑國》:“ 林邑 介恃遐險,久稽王誅。”
“介恃”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è shì,其核心含義為依憑、仗恃,通常帶有貶義色彩,指過度依賴他人或外部條件而缺乏自立能力。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左傳》《宋書》等文獻。
介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依賴、倚靠。它表示一個人或者一種情況需要依靠他人或外部條件來維持。
介恃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11。
介恃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的“介”字源于《說文解字》,指屋檐下的立柱,引申為依附。而“恃”字源于古代文字,表示依賴、依靠、信任,後來與“介”字合并為一個詞,“介恃”即為依賴他人。
在繁體字中,“介恃”保持不變,仍然是以“介”和“恃”兩個字組成。
在古代漢字中,介恃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介”字的古代寫法是“人小耳”,而“恃”字的古代寫法是“人自心”。
1. 他過于介恃别人,缺乏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常常介恃父母,對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不可或缺。
3. 在新的環境中,大家需要相互介恃以求生存和發展。
介恃無法直接組成其他詞語,但可以作為其他詞語的一部分,例如:介紹、介意。
與介恃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依賴、倚仗、依靠、依仗。
與介恃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自立、自強、獨立、堅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