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鬼子母的意思、鬼子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鬼子母的解釋

佛教神名。梵名 诃梨帝南 ,義譯為歡喜。 晉 末 涼 譯為 鬼子母 。 王舍 城 娑多藥叉 之女,既嫁,生五百兒。發惡願欲盡食 王舍 城中他家之小兒。經佛度化,轉為保護小兒之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 梵釋 窣堵波西北行五十餘裡,有窣堵波,是 釋迦如來 於此化 鬼子母 ,令不害人,故此國俗祭以求嗣。”《金6*6*梅詞話》第二回:“略施奸計,使阿羅漢抱住比丘尼,纔用機關,交 李天王 摟定 鬼子母 。”《後水浒傳》第三十回:“走過村坊,人人隻道竈王婆;行到市鎮,個個盡疑 鬼子母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鬼子母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鬼子母是佛教典籍中記載的重要護法神祇,原名為诃利帝母(Hariti),其形象與職能在漢傳佛教文化中具有獨特演變。《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佛教神名,又稱歡喜母或愛子母”,該詞由梵語意譯而來,複合詞結構中的“鬼子”指其五百子嗣中最小者曾被佛陀度化藏匿的典故,“母”則凸顯其從食人惡鬼轉化為兒童守護者的身份轉變。

從佛教經典溯源,《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二記載其本為藥叉女,因痛失幼子而頓悟,受佛陀點化後立誓護持幼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第三十一卷更詳述其形象特征為“手持吉祥果,身着天衣”,唐代義淨譯本中特别強調其“育養衆生”的慈悲相。敦煌莫高窟第154窟的唐代壁畫實物印證了其手持石榴(象征多子)的典型造像特征,這種視覺符號與《法苑珠林》卷七十所述“常持甘果”的文獻記載形成互證。

該神祇的文化内涵呈現雙重性:既保留《毗奈耶雜事》中“暴惡母”的原始記憶,又發展出《金光明經》所述“擁護世間”的護生功能。這種轉變在漢語語境中衍生出“鬼子母神”的固定稱謂,明清時期地方志顯示其信仰已融入民間送子習俗,北京法源寺清代碑刻仍存相關供奉記載。現代宗教學研究指出,該形象演變折射出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對母性崇拜的本土化改造。

網絡擴展解釋

“鬼子母”這一詞彙具有雙重含義,既與佛教神話相關,也在漢語中被引申為成語使用:

一、宗教神話中的鬼子母

  1. 來源與身份
    鬼子母(梵名诃利帝母/Hariti)原是婆羅門教中的惡神,被稱為“母夜叉”。她因前世的怨念發願投生為藥叉女,以吃人間小兒為生,并生有五百個孩子。

  2. 佛教度化與轉變
    佛陀為教化她,藏起其幼子使其體會失子之痛。鬼子母幡然悔悟,皈依佛教,成為護法二十諸天之一,職責轉為保護兒童。在印度與中國寺廟中,她常被供奉于門屋或大雄寶殿兩側,象征守護與慈悲。

  3. 象征意義
    她的故事體現了佛教“放下惡念、普度衆生”的理念,從暴惡母變為愛子母,代表救贖與母性關懷。


二、成語中的引申義

在漢語中,“鬼子母”被用來形容行事無底線、毫無道德約束的人,尤其指不擇手段、損人利己者。這一用法源于其神話中“兇殘食子”的原始形象。


三、常見混淆點

需注意:“鬼子母”與近代侵華日軍無直接關聯,其名稱源于梵語音譯及“五百鬼子之母”的傳說。

别人正在浏覽...

柏黃腸百襇裙闆檐貶黜貶身打轉德門燈籠褲電波殿罰調幹彫章镂句惡兆飛繮豐覇婦人孺子幹時莞蒻化理黃栗留魂飛膽落講堂急來報佛腳莖幹敬老金錢花口呐來事量才而為靈效離人賣工夫幪巾冥福愍兇魔方内書房披荊斬棘乞活青溪小妹驅趁惹是非溶溶脈脈傷荷藕霜練碩宿死聲咷氣綏懷碎磔同師推重網罟完聚違道烏蟾烏壓壓鄉祀顯價小蟾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