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魂飛魄散 ”。《痛史》第三回:“回顧 元 營,火光四起,愈覺得魂飛膽落。”
“魂飛膽落”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人因極度驚恐而失去理智,精神與勇氣瞬間崩潰的狀态,常與“魂飛魄散”同義。
多用于描述突發危險、恐怖事件或極端驚吓下的心理狀态,如:“深夜獨行聽到怪聲,他頓時魂飛膽落。”。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痛史》原文或權威詞典。
《魂飛膽落》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人非常害怕、驚慌失措的樣子。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遇到突發的恐怖、驚吓、威脅等情況時,人們精神和體力都失去了控制,處于極度恐懼中。
《魂飛膽落》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以下部首和筆畫:
魂(鬼):部首鬼,總筆畫數9。
飛(飛):部首飛,總筆畫數9。
膽:部首⾒,總筆畫數9。
落:部首⾵,總筆畫數13。
《魂飛膽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莊子·逍遙遊》中。莊子在文字中描述了自己的夢境,其中提到了“魂飛膽落”的情景,成為了成語的來源。
《魂飛膽落》的繁體字為「魂飛膽落」。
在古代寫法中,「魂飛膽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鬼」字的古代寫法為「鬼」,「見」字的古代寫法為「⾒」,「飛」字的古代寫法為「飛」,「風」字的古代寫法為「⾵」。
他聽到突然傳來的巨大噪音,頓時魂飛膽落,不知所措。
與《魂飛膽落》相關的組詞有:
魂不守舍、魂牽夢繞、魂飛魄散。
《魂飛膽落》的近義詞有:喪魂落魄、膽戰心驚、驚慌失措。
《魂飛膽落》的反義詞有:泰然自若、從容不迫、沉着應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