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清 時,鄉裡中德行優異者死後由鄉人公舉,請準祭祀于鄉賢祠,謂之“鄉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果報·戮子》:“ 嘉靖 末年, 新鄭 故都禦史 高捷 ,有子不才,屢戒不悛,因手刃之。中丞殁後,其後公舉鄉賢,物論僉謂無忝此典,獨 河南 提學副使 楊本菴 力持之,則專指殺子一事,極詆其忍薄,鄉祀事遂終不行。”
“鄉祀”是明清時期的一種地方性祭祀制度,主要用于紀念鄉裡中德行優異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鄉裡中德高望重的人去世後,由民衆共同推舉,經官方批準後将其供奉于鄉賢祠接受祭祀。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對道德楷模的尊崇,也帶有教化鄉民、弘揚倫理的作用。
曆史背景與操作流程
文化意義
鄉祀反映了古代“崇德報功”的思想,通過祭祀将道德典範神聖化,成為地方倫理教化的載體。其儀式過程強化了宗族紐帶,也維系了儒家價值觀在基層的傳播。
發音與用例
發音為xiāng sì,明代文獻《野獲編》中記載了因道德争議被取消鄉祀資格的具體案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鄉賢祠的建制或具體祭祀儀式,可參考地方志等曆史文獻。
《鄉祀》是指在農村地區舉行的祭祀儀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鄉祀通常是為了祈求豐收、祈福和祈求神靈保佑村民平安、健康等。鄉祀不僅是一種宗教儀式,也是中國農耕文化和民間信仰的體現。
《鄉祀》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鄉”字的部首“丿”,右邊是“祀”字的部首“礻”。整個詞共有12個筆畫。
鄉祀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和祭祀活動。在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人們普遍信奉土地神、五谷神等,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和豐收,會定期舉行鄉祀儀式。而繁體字“鄉祀”則是在簡化字形成後為了保留傳統字形而衍生的一種形式。
在古代,鄉祀一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據記載,西漢時期鄉祀一詞通常寫作“鄉祭”,中間的“鄉”字和現代寫法相同,但後面的“祭”字被現代寫法中的“祀”字取代。這是漢字演變過程中的一種變化。
1. 每年秋天,我們村都會舉行盛大的鄉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平安。
2. 參加鄉祀的時候,要心存虔誠,恭敬地向神靈獻上供品。
1. 鄉村:指農村地區。
2. 祀神:指祭祀神靈。
3. 鄉土:指鄉村土地。
祭祀、祭拜、祭奠。
喪祭、喪葬、哀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