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低自己的身分。《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仲尼 ﹞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 宋 朱熹 《承事郎緻仕潘公墓志銘》:“卻埽耽書,貶身訪道。”
“貶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降低自己的身份或地位,通常用于描述主動或被動地調整自身社會、道德或精神層面的定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貶身”由“貶”(降低、貶損)和“身”(自身、身份)組成,字面意義即“降低自身身份”。它常用于以下兩種語境:
曆史典籍
現代用法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謙抑或批判色彩。
“貶身”強調通過降低身份實現更高目标,既有策略性謙遜,也含價值取舍。其使用需結合語境,避免與單純“自卑”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貶身》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自貶身份、降低自己的身份、地位或聲譽。
《貶身》的部首是貝(貝殼),由貝部和身部組成。
《貶身》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貶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的“貶”字表示貶低、貶損,而“身”字表示個人身份、地位。合在一起就成了表示自我貶低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貶身的寫法為「貶身」。
在古代,貶身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例如:「賆身」或「 賙身」。但意義基本相同,都代表自我降低身份。
他為了保護家人的利益,不惜貶身為奴,以換取親人的自由。
為了上位,他不惜诽謗他人,以貶身他人的聲譽。
組詞:自貶、貶值、貶損。
近義詞:降格、貶低、辱沒。
反義詞:晉升、提升、提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