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治世;用世。 晉 潘嶽 《西征賦》:“思夫人之政術,實幹時之良具。”《宋書·顔竣傳》:“ 竣 自謂才足幹時,恩舊莫比,當贊務居中,永執朝政。”《北史·房彥謙傳》:“設有正直之士,才堪幹時,於己非宜,即加擯棄。”
(1).求合于當時。《管子·小匡》:“寡人欲修政以幹時於天下,其可乎?” 五代 譚用之 《約張處士遊梁》詩:“好攜長策幹時去,免逐漁樵度太平。” 明 陳铎 《漁隱》曲:“笑他們幹時的欠老成,叩諫的忒直正。” 吳世昌 《鹧鸪天》詞:“平生未作幹時計,後世誰知定我文。”
(2).違反時勢。《慎子·威德》:“故欲不得幹時,愛不得犯法。”《後漢書·袁術傳》:“若陵僭無度,幹時而動,衆之所棄,誰能興之!”
“幹時”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治世用世(參與治理國家或社會)
指在特定時代中發揮才能、參與治理的行為。例如《管子·小匡》提到齊桓公欲“修政以幹時於天下”,即希望通過改革治理國家。
求合于當時(迎合時勢或潮流)
強調順應時代需求或迎合主流觀念。如《後漢書》批評“幹時而動”是違背民意的行為(此處“幹時”指強行迎合或違背,需結合具體語境)。
違反時勢(與時代趨勢相悖)
表示違背社會主流或時機不當。《慎子·威德》提到“欲不得幹時”,指個人欲望不可違逆時勢。
使用示例
注意: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部分古籍中“幹時”也指地名(如《左傳》記載的齊魯“幹時之戰”),但此用法較少見。
《幹時》是一個具有多種含義的詞彙。它可以指代一段時間,也可以表示植物的莖幹,還可以引申為幹燥的狀态。
《幹時》的部首是幹,它由三個橫畫組成;在筆畫上,幹字共有13畫。
《幹時》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之一是源于古代漢語中的“幹一天”的用法,表示一天的時間。後來,這個詞彙逐漸推廣為表示一段時間的意義。
《幹時》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幹時」。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幹時》的字形有所不同。它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面是表示“天”的旁邊,下面是“舊”的意思。
1. 這幹時兒我都在等你了。
2. 我看了一下表,已經過了一幹時。
1. 幹活兒
2. 幹燥
3. 幹旱
1. 時間
2. 一段時候
3. 一會兒
1. 久
2. 長時間
3. 永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