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oundelay;ditty;popular song]∶簡單活潑的歌曲或曲調
活潑小曲
(2) [slight bend]∶角度較小的彎折
(1).角度較小的彎折。《爾雅·釋水》:“﹝ 河 ﹞百裡一小曲,千裡一曲一直。” 唐 蘇子華 《竹如意賦》:“雖小曲而受用,終大正而不易。”
(2).指娼女居處。 宋 周邦彥 《拜星月慢》詞:“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 宋 晁端禮 《滿庭芳》詞:“好是飛泉潄玉,回環遍、小曲深坊。”
(1).樂曲體裁之一,與有許多“遍數”的大曲對言。 漢 蔡邕 《女訓》:“凡鼓小曲,五終則止;大曲,三終則止。”《文選·馬融<長笛賦>》“聽簉弄者遙思於古昔” 唐 李善 注:“簉弄,蓋小曲也。”《樂府詩集·舞曲歌辭》:“ 晉 傅玄 又有十餘小曲,名為舞曲。”
(2).詞的變調。近似小令。 清 朱彜尊 《<詞綜>發凡》:“ 元 人小曲,如《乾荷葉》、《天淨沙》、《憑欄人》、《平湖樂》等調,平、上、去三聲并用,往往編入詞集。然按之 宋 詞……已為曲韻濫觴矣。” 姚華 《論文後編》:“ 南宋 詞人,喜為變調,所創特多,於時有大曲、小曲之别。”參見“ 小令 ”。
(3).民間曲藝之一。 元 明 人用以指稱散曲之外的各種俗曲。 明 王骥德 《曲律·論曲源》:“至北之濫,流而為《粉紅蓮》、《銀紐絲》、《打棗竿》,南之濫,流而為 吳 之《山歌》、 越 之《採茶》諸小曲。”《水浒傳》第三回:“父親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兒,來這裡酒樓上趕座子。” 巴金 《新生》:“他們一路上唱着淫6*蕩的小曲。”
(4).有加套數者。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於小曲中加引子、尾聲,如《王大娘》、《鄉裡親家母》諸曲。又有以傳奇中,《牡丹亭》、《占花魁》之類譜為小曲者。”參見“ 小令 ”、“ 小調 ”。
小麯:制造白酒的發酵劑。也叫酒藥。發熱量少,適用于南方氣候。用小曲制成的酒,叫小曲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小曲漢語 快速查詢。
小曲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名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音樂形态的民間歌曲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小曲為「結構短小、旋律流暢的民間歌曲」,通常以口頭傳唱形式流行于市井巷陌,如明清時期的《茉莉花》《孟姜女》等均屬經典代表。這類歌曲多采用方言演唱,歌詞内容貼近百姓生活,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傳統釀酒工藝術語
《中國酒典》記載小曲指「以米、麥等為原料制成的釀酒發酵劑」,其制作需經過制坯、培菌等工序,常用于黃酒、米酒釀造。這種直徑約3-5厘米的塊狀曲種因體積較小而得名,與「大曲」形成工藝對比。
文學與藝術的衍生概念
清代戲曲理論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及小曲可指「穿插于戲曲中的短小唱段」,這類曲調常承擔叙事過渡或情感渲染功能。現代語境下也引申為輕快簡短的器樂作品,例如二胡獨奏《良宵》即被歸類為小曲範疇。
“小曲”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通俗歌曲/民間小調
指結構簡單、旋律活潑的短小歌曲或曲調,常用于民間傳唱。例如:
文學與曲藝形式
在元明時期,“小曲”也指散曲之外的俗曲,如《打棗竿》《采茶歌》等,具有俚俗性和地方特色。
“小曲”需結合上下文理解:音樂領域多指短小歌曲或俗曲;釀酒中則指發酵劑。其他古義現已較少使用。
暗行榜式變化無常辯問冰絃蠶蛹油谄附長袂長鳴雞逞風乘埶翠羽明垱打捱倒立德音莫違錠模敦肅幡幟風疏馮異剛石高啄格仆工作組關西滾筒酣暢交響鲸溪九寺擠牙膏軍革郡公姱志讕言雷達黎戶買憂明心怕不的跑洋河彭侯扁舟陗阤奇峻青肷取侮人極計生熔焊柔槳三惑色莊賞帖盛大省疾笙箫管笛市交守藏黍絫閑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