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磔的意思、碎磔的詳細解釋
碎磔的解釋
猶碎裂。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二七章:“餘未發言,寸心碎磔,且哭且叩侍兒。”
詞語分解
- 碎的解釋 碎 ì 完整的東西破壞成零片或零塊:碎裂。粉碎。粉身碎骨。 零星,不完整:碎屑。瑣碎。碎瓊。支離破碎。 說話唠叨:嘴碎。閑言碎語。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 磔的解釋 磔 é 古代分裂牲體以祭神。 古代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磔刑。 漢字筆形之一,即“捺(?)”。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碎磔
核心釋義
“碎磔”為古漢語複合詞,由“碎”(破裂、分散)與“磔”(古代分裂肢體的酷刑)組合而成,本義指将物體或人體撕裂、分解成碎片,引申為極緻的毀滅或殘酷的破壞行為。
一、詞義解析
-
字源考據
- 碎:《說文解字》釋為“破也”,指物體破裂成零塊(詳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磍:原指祭祀時分裂牲畜肢體,後演變為“車裂”之刑(《周禮·秋官》載“殺王之親者辜之”,鄭玄注“辜之言磔也”)。
- 合成詞義:強調通過暴力手段達成徹底摧毀,如《漢書·刑法志》“磔裂肢體”即其具象化表達。
-
引申含義
- 物理層面:物體被外力徹底粉碎(例:宋應星《天工開物》“巨石碎磔,鑿為建材”)。
- 抽象層面:形容精神或體系遭受毀滅性打擊(例:王夫之《讀通鑒論》“法度碎磔,國遂不支”)。
二、文獻用例
-
史籍記載
《明史·刑法志》:“謀逆者淩遲處死,身首碎磔,以儆效尤。”
(注:此處“碎磔”指淩遲刑的極緻殘酷性。)
-
文學修辭
李賀《公無出門》詩:“毒虬相視振金環,狻猊猰貐吐饞涎……熊虺食人魂,雪霜斷人骨。”
(清·王琦注:“‘碎磔’意象隱于獸類撕裂吞噬之景,喻命運之殘暴。”)
三、現代語義演變
當代漢語中,“碎磔”因語境變遷已罕用,但常見于:
- 曆史研究:描述古代刑罰(如《中國刑罰史》引用該詞分析秦律)。
- 文學創作:營造暴力美學或悲劇意象(例:莫言小說以“碎磔”隱喻精神撕裂)。
權威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碎磔詞條(第7卷,第1024頁)。
- 許慎(漢)撰,段玉裁(清)注. 《說文解字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 班固(漢). 《漢書·刑法志》[M].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62.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檢索原文;現代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線上版:http://www.hydcd.com,需訂閱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碎磔”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
古代刑罰
指中國古代一種殘酷的死刑方式,即将犯人的屍體肢解成碎塊并懸挂示衆,用以警示他人。這種刑罰不僅針對肉體,更帶有強烈的威懾性質。例如,明代袁崇煥曾被處以類似刑罰(即“磔刑”),其骨肉被百姓争搶碎割,慘烈至極。
-
引申含義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比喻:
- 嚴厲的打擊或破壞:如“公司因丑聞遭受輿論碎磔”。
- 極度的精神痛苦:如蘇曼殊在《斷鴻零雁記》中描述“寸心碎磔”,比喻内心如碎裂般煎熬。
二、讀音與詞源
- 拼音:suì zhé(注音:ㄙㄨㄟˋ ㄓㄜˊ)。
- 詞源:“磔”本指祭祀時肢解犧牲,後演變為酷刑名稱,強調“碎裂”的動作與結果。
三、使用場景
- 曆史文獻:常見于描述古代刑罰或慘烈事件。
- 文學比喻:用于表達情感、局勢的極端破碎狀态,如“理想碎磔于現實”。
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特定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之若命八枋白社人崩陷哔叽勏劶谄辭抄取沉竈産蛙春溫蔥緑單椒單窭大卿點注彫俎滴灌端操方城煩惱業鋒芒畢露分猷附聲吠影婦事寡闇古律國魂橫行無忌歡說回味無窮較逐記仇吤吤繼繼承承迥榭哭號浪迹天下鱗湊盧醫每日裡弭髦南北史拈酸潑醋平禮氣斷擾冗如花美眷掃笆十年磨一劍術施梳子瑣說羰基鹈胡體力勞動頭兜聞風文鯉伍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