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到有糧之地就食求生。《晉書·東海王越傳》:“初, 東嬴公 騰 之鎮 鄴 也。攜 并州 将 田甄 、 甄 弟 蘭 ……等部衆萬餘人至 鄴 ,遣就穀 冀州 ,號為乞活。”
(2).逃亡求食的饑民。《晉書·石季龍載記下》:“ 農 懼,率騎百餘奔 廣宗 ,率乞活數萬家保于 上白 。”《宋書·王鎮惡傳》:“時有一人 邵平 ,率部曲及 并州 乞活一千餘戶屯城南。”《資治通鑒·晉恭帝元熙元年》:“有 司馬文榮 者,帥乞活千餘戶屯 金墉 城南。” 胡三省 注:“ 惠帝 時, 并州 饑荒,其吏民隨 東燕王 騰 東下,號曰乞活,是後,流徙逐糧者,亦曰乞活。”
(3).傳說中的巨人。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 僬僥氏 三尺,短之至也……若 翁仲 、 巨毋霸 、 苻秦 、 乞活 、 夏默 等,長不能過二丈。”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三》:“ 苻秦 、 乞活 、 夏默 等,啖肉三十餘斤,其人長至二丈。”
“乞活”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到有糧之地求生
最初指因饑荒或戰亂,百姓被迫遷徙到糧食充足的地方以求生存。例如《晉書·東海王越傳》記載,東嬴公司馬騰率部衆至邺城後,遣人前往冀州“就穀”(獲取糧食),被稱為“乞活”。
逃亡求食的饑民
後演變為對流亡難民的特定稱呼,尤其指西晉末年至五胡十六國時期因戰亂流徙的饑民群體。如《資治通鑒》提到“乞活千餘戶屯金墉城南”,胡三省注解稱“流徙逐糧者,亦曰乞活”。
傳說中的巨人(較少見)
部分文獻中,“乞活”被描述為神話或傳說中的巨人形象,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且具體出處不詳。
如需進一步了解“乞活軍”等衍生概念,可參考《晉書》《資治通鑒》等史料。
乞活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乞”和“活”。
“乞”字的部首是“丿”,總筆畫數為九畫。
“活”字的部首是“氵”,總筆畫數為六畫。
“乞活”一詞的來源與古代的乞讨活動有關。乞讨是指向他人乞求生活必需品、金錢或食物等。而“乞活”一詞則用來形容那些能夠自力更生,勤勞緻富的人。
在繁體字中,“乞活”字依然保持不變,拼寫方式均為“乞活”。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乞活”的古代寫法并沒有特定的記載,但可以推測其字形可能與現代相似,隻是筆畫、形狀可能略有不同。
1. 他是一個勤勞緻富的乞活人,從基層打拼到如今的成功。
2. 這個社區裡有很多乞活者,他們通過努力工作改變自己的命運。
1. 乞讨:向他人乞求物質或贊助。
2. 活力:精力旺盛,充滿活力。
3. 乞丐:沒有固定職業和住所,靠乞讨過活的人。
4. 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生活。
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努力工作、奮鬥等。
依賴他人、倚仗他人、乞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