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口訥 ”。
“口呐”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ǒu nà,其核心含義與“口讷”相同,指說話遲鈍或不善言辭。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語言學習平台。
《口呐》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口頭語和口頭表達中,代表着嘴巴發出的不同聲音或者呼喊聲。它可以指代人們用嘴巴發出的大聲呼喊、呐喊或者喚喊的聲音。
《口呐》的部首是口,總共由4個筆畫組成。
《口呐》一詞源自于中國漢字,是中國曆史悠久的文字系統之一。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口吶」。
在古代,《口呐》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有時候,人們使用的是「口訥」來表示相同的意思。
1. 他用口呐喊着我們的名字。
2. 在運動場上,觀衆們口呐聲震天。
3. 老師站在講台上,用口呐引導學生們集中注意力。
相關的組詞:
1. 口哨:用嘴巴吹出的有節奏的尖銳聲音。
2. 口琴:一種用口吹氣騰出悅耳音調的樂器。
3. 口技:指操控嘴巴發聲以及口腔動作表演的才藝。
類似意思的詞語:
1. 口號:為了表達某種信念或宣傳而大聲喊出的一句話。
2. 叫喊:用大聲的聲音呼叫或響應。
3. 山呼海嘯:形容聲音高亢,喧嚣而震撼。
相反的詞語:
1. 寂靜:沒有聲音或者安靜的狀态。
2. 靜默:一種不發聲、不說話的狀态。
3. 沉默:指人們不說話或者保持安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