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鬼子母的意思、鬼子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鬼子母的解释

佛教神名。梵名 诃梨帝南 ,义译为欢喜。 晋 末 凉 译为 鬼子母 。 王舍 城 娑多药叉 之女,既嫁,生五百儿。发恶愿欲尽食 王舍 城中他家之小儿。经佛度化,转为保护小儿之神。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 梵释 窣堵波西北行五十餘里,有窣堵波,是 释迦如来 於此化 鬼子母 ,令不害人,故此国俗祭以求嗣。”《金6*6*梅词话》第二回:“略施奸计,使阿罗汉抱住比丘尼,纔用机关,交 李天王 搂定 鬼子母 。”《后水浒传》第三十回:“走过村坊,人人只道灶王婆;行到市镇,个个尽疑 鬼子母 。”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鬼子母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鬼子母是佛教典籍中记载的重要护法神祇,原名为诃利帝母(Hariti),其形象与职能在汉传佛教文化中具有独特演变。《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佛教神名,又称欢喜母或爱子母”,该词由梵语意译而来,复合词结构中的“鬼子”指其五百子嗣中最小者曾被佛陀度化藏匿的典故,“母”则凸显其从食人恶鬼转化为儿童守护者的身份转变。

从佛教经典溯源,《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二记载其本为药叉女,因痛失幼子而顿悟,受佛陀点化后立誓护持幼童。《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第三十一卷更详述其形象特征为“手持吉祥果,身着天衣”,唐代义净译本中特别强调其“育养众生”的慈悲相。敦煌莫高窟第154窟的唐代壁画实物印证了其手持石榴(象征多子)的典型造像特征,这种视觉符号与《法苑珠林》卷七十所述“常持甘果”的文献记载形成互证。

该神祇的文化内涵呈现双重性:既保留《毗奈耶杂事》中“暴恶母”的原始记忆,又发展出《金光明经》所述“拥护世间”的护生功能。这种转变在汉语语境中衍生出“鬼子母神”的固定称谓,明清时期地方志显示其信仰已融入民间送子习俗,北京法源寺清代碑刻仍存相关供奉记载。现代宗教学研究指出,该形象演变折射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对母性崇拜的本土化改造。

网络扩展解释

“鬼子母”这一词汇具有双重含义,既与佛教神话相关,也在汉语中被引申为成语使用:

一、宗教神话中的鬼子母

  1. 来源与身份
    鬼子母(梵名诃利帝母/Hariti)原是婆罗门教中的恶神,被称为“母夜叉”。她因前世的怨念发愿投生为药叉女,以吃人间小儿为生,并生有五百个孩子。

  2. 佛教度化与转变
    佛陀为教化她,藏起其幼子使其体会失子之痛。鬼子母幡然悔悟,皈依佛教,成为护法二十诸天之一,职责转为保护儿童。在印度与中国寺庙中,她常被供奉于门屋或大雄宝殿两侧,象征守护与慈悲。

  3. 象征意义
    她的故事体现了佛教“放下恶念、普度众生”的理念,从暴恶母变为爱子母,代表救赎与母性关怀。


二、成语中的引申义

在汉语中,“鬼子母”被用来形容行事无底线、毫无道德约束的人,尤其指不择手段、损人利己者。这一用法源于其神话中“凶残食子”的原始形象。


三、常见混淆点

需注意:“鬼子母”与近代侵华日军无直接关联,其名称源于梵语音译及“五百鬼子之母”的传说。

别人正在浏览...

嚣嚣霸池补阙产生冲幼脣揭齿寒楚囚对泣攩戗黨引打腰调虎离山底就遁母敦圄厄井犯围丰膺根本法攻斗广见洽闻诖伪古调捍卫河流宏深鹘仑吞枣霍然节食惊耍可噩款怀琅嬛兰省礼记邻国霤奥利泽梅梅猛孤停的妙实迷藏没入脚处疲朽侵臣妻孥山宫上神深井思榦松耳石贪利甜瓜停歇痛肠同出身玩儿命五罚呜呜啕啕小布谺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