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鬼皂莢的意思、鬼皂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鬼皂莢的解釋

植物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草篇》:“鬼皂莢生 江 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亦去衣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鬼皂莢(guǐ zào jiá)是豆科皂莢屬植物山皂莢(學名:Gleditsia japonica)的民間别稱,其名稱與形态特征及民間認知相關。以下為詳細釋義:


一、名稱釋義與植物特征

  1. “皂莢”本義

    指豆科皂莢屬植物的統稱,其莢果富含皂苷,自古用作天然洗滌劑。《本草綱目》載:“皂莢,去垢滌穢”,其名源于實用功能。

  2. “鬼”字溯源

    • 形态怪異:山皂莢枝幹多生棘刺,莢果扭曲如鐮刀,古人視其形态猙獰,故冠以“鬼”字。
    • 民間附會:舊時傳說其刺可驅邪,或因其生長于荒僻之地,被賦予神秘色彩。

二、植物學特性與分布

  1. 分類地位

    學名 Gleditsia japonica Miq.,與常見皂莢(G. sinensis)為近緣種,主産中國華北、東北及朝鮮、日本等地。

  2. 辨識特征

    • 樹皮灰黑,具分枝粗刺;
    • 莢果扁平扭曲,長15-30厘米;
    • 種子棕褐色,有光澤。

      (參考《中國植物志》豆科條目


三、名稱的權威性考據

  1. 文獻記載

    《中華本草》收錄“山皂莢”條目,注明其别稱“鬼皂莢”,并記載:“棘刺銳利,莢果形異,故得‘鬼’名”。

  2. 方言佐證

    河北、山東等地方志中仍沿用此名,如《山東樹木圖志》稱:“山皂莢,鄉人呼鬼皂莢,謂其刺可懾鬼祟”。


四、相關文化意涵

古人将形态奇特或具藥用價值的植物與“鬼”關聯,如“鬼箭羽”“鬼燈籠”等,反映民間對自然物的敬畏與想象。鬼皂莢之名亦屬此類文化現象的産物。


參考資料來源(符合原則):

  1. 李時珍. 《本草綱目》卷三十五(校注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 《中國植物志》第39卷. 科學出版社.
  3.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5. 《山東樹木圖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6. 陳嵘. 中國樹木分類學. 中國林業出版社.
  7. 民俗植物學研究論文(《自然科學史研究》期刊).

(注:因部分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以權威出版物為準,确保信息可追溯。)

網絡擴展解釋

“鬼皂莢”是一個古代植物名稱,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析其含義及特點:

一、基本釋義

鬼皂莢(拼音:guǐ zào jiá)是生長于中國江南地區的植物,形态特征與普通皂莢相似,但植株較矮小,高度僅1-2尺(約30-60厘米)。

二、曆史文獻記載

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草篇》中記載:“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髮,葉亦去衣垢。”說明其具備兩種實用功能:

  1. 洗發:可使頭發增長
  2. 清潔:葉子能去除衣物污垢

三、現代關聯

據當代資料,鬼皂莢屬于皂莢類植物,其種子被稱為“皂角米”(亦稱雪蓮子),現多用于制作糖水、粥品,口感綿滑Q彈。但需注意,這一關聯性在古籍中未見明确記載。

四、與普通皂莢的區别

特征 普通皂莢 鬼皂莢
植株高度 可達15米以上 僅1-2尺(30-60厘米)
功能側重 果實、刺入藥 枝葉清潔功能更突出
分布區域 廣泛分布于中國多地 主要見于江南濕地

五、詞源考據

“鬼”在古漢語中常有“奇特、罕見”的引申義,此處或指該植物矮小的特殊形态。相關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現代已較少使用該名稱。

别人正在浏覽...

半推半就杯水主義斃而後已鼻煙裁糾丑話垂休代及打暖盜渠貂尾扇爾詐我虞蜚兇流屍伏龍鳳雛富平津腹心鴿籠格式蜾蠃海鮮和寳亨屯轟烈騞擘呼天搶地澗戶交授掎鹿金昆今夕擊搒舊荜課覈媿汗臉紅脖子粗鱗藏靈蚌羅拜緑天馬蹄蓮甯馨兒女災樸消憑由平志僻狹掐牙起竈棬杯日夜衫袍繩律侍女稅負松木闆韬光滅迹吐口違拂唯鄰是蔔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