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吐口的意思、吐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吐口的解釋

(1) [spit]∶從口裡吐出

(2) [say]∶說出

這事他絕不吐口應許

詳細解釋

(1).從口裡吐出。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血人于牙,不肯吐口。”

(2).開口說話。多用于表示同意、提出要求等。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總論》:“多方説合,始得從傍勸解,而屍親仍未嘗吐口也。”《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任他那上司百般的牢籠,這事他絶不吐口應許。” 浩然 《石山柏》:“那時候,領導上很器重他,他 石山柏 隻要要求脫産,出去就是區委書記,如今當個縣長沒問題;他呀,就是不吐口。”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吐口”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字面含義

指從口中吐出,通常用于描述具體動作。例如:在唐代韓愈的詩《元和聖德詩》中,“血人于牙,不肯吐口”便形容咬住不松口的場景。

二、引申含義

多用于表示開口說話或透露信息,尤其指在關鍵問題上表達态度或承諾。例如:

  1. 同意或允諾:如《金瓶梅》中“這婆子見他吐了口兒,千恩萬謝去了”,表示對方松口答應。
  2. 直率表達:現代用法中可形容坦率說出觀點,如“會議上他直接吐口反對方案”。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來看,“吐口”既有動作描述,也有語言表達的雙重含義,具體需根據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吐口

吐口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向外吐出東西。它由“吐”和“口”兩個部分組成。

“吐”字的部首是口,它的筆畫數是6。在古代,吐字曾寫作“吐於”,表示從口中吐出東西的動作。

“口”字是一個常見的部首,它代表了人的嘴巴。它的筆畫數是3。

吐口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在古代使用這個詞語描述吐出物體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吐口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吐可以寫作「吐」或者「吐於」,口可以寫作「口」或者「囗」。

這個詞語的一個例句是:“他感到惡心,不禁吐口中的食物。”這句話意思是他感到惡心,無意識地吐出了嘴中的食物。

吐口這個詞語可以組成其他的詞語,例如:“吐露”、“吐血”等。吐露指的是把内心感受說出來,吐血則是指因病情或受傷而嘴裡吐出帶血的液體。

與吐口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嘔吐”、“吐出”等。嘔吐指的是主動或被動地通過嘴巴把胃裡的食物或其他物質吐出來,吐出用于描述向外部吐出東西的動作。

相反義的詞語是“吞咽”,它指的是把東西咽進肚子裡,與吐口的動作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