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覈的意思、課覈的詳細解釋
課覈的解釋
考核。《後漢書·朱浮傳論》:“而 光武 、 明帝 躬好吏事,亦以課覈三公。” 唐 張說 《四門助教尹先生墓志》:“ 長安 之初,大開貢舉,考功是歲千五百餘人,召先生課覈淑慝,時稱無滞學矣。”
詞語分解
- 課的解釋 課 (課) è 教學上的一個階段:上課。課時。課間。曠課。授課。課餘活動。 教學的科目:課程。課表。基礎課。專業課。課本。課文。 教書講學或攻讀學習:課徒。課讀。 古代的一種賦稅:國課。完糧交課。 使
- 覈的解釋 覈 é 同“核”③。 筆畫數:; 部首: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課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è hé,其核心含義為考核。以下是具體解析:
1.基本釋義
- 課覈指對事務、人員等進行審查、核實與評定,強調通過系統化的查驗确定實際情況或績效。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中,與現代“考核”含義相近。
2.曆史用例與出處
- 《後漢書·朱浮傳論》提到:“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課覈三公”,意為漢光武帝和明帝親自參與政務,對三公(高官)進行嚴格考核。
- 唐代張說《四門助教尹先生墓志》記載:“召先生課覈淑慝,時稱無滞學矣”,指尹先生受命考核人才優劣,因公正高效而受贊譽。
3.字形與異寫
- 該詞也寫作“課核”,屬異體字或通假用法,讀音與含義均一緻。
4.適用語境
- 主要用于古代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中多用“考核”替代。需注意語境區分,避免現代文本中使用生僻寫法。
“課覈”是古代對考核行為的書面表達,具有明确的曆史文化背景。如需深入探究,可參考《後漢書》或唐代墓志銘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課覈的意思
課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審閱、核對考試試卷。
拆分部首和筆畫
課覈的部首是讠(說文解字的部首之一),它的筆畫數是15畫。
來源
課覈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課和覈。
課:原指古代官吏管理學生和授課。後來演變為考試、檢驗、學習等意思。
覈:原指覓找、考試、核對。後來引申為審查、核實等意思。
合起來,課覈指的就是對考試試卷進行審查、核對的意思。
繁體
課覈的繁體字為課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多種多樣,其中課覈也有一些變體寫法,如「課格」、「課訔」等。
例句
老師正在課覈期中考試的答卷。
他擔任了課覈的任務,需要核對并評分。
組詞
課程、課本、課堂、課室、覈定、覈錯等。
近義詞
閱卷、核卷、審卷。
反義詞
出卷、考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