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推半就的意思、半推半就的詳細解釋
半推半就的解釋
[accept while pretending to refuse;half yield and half deny;half willing(at heart)and half unwilling(in appearence)] 推:抵拒、推辭;就:湊近、靠近。又推辭又靠近。形容假意推辭拒絕的樣子
想來九公必實意要收的,與其學那俗态,半推半就,耽擱工夫,據俺主意,不如實收了,倒也爽快。——《鏡花緣》
李方哥半推半就的接了。 程朝奉正是會家不忙,見接了銀子,曉得有了機關。——《二刻拍案驚奇》
詳細解釋
心裡願意,表面上卻不肯答應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辭。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驚又愛。”《紅樓夢》第四十回:“ 鴛鴦 也半推半就,謝了坐,便坐下。” 巴金 《滅亡》第八章:“我起先推口說,我是外國人,夾在她們中間會使她們不方便,又故意找了些不大近情理的推辭,但終于半推半就地被房東女兒拉下去了。”
詞語分解
- 半的解釋 半 à 二分之一:半圓。半百(五十,多指歲數)。 不完全的:多半。半島。半透明。半脫産。 在中間:半空。半路上。半夜。 喻很少:一星半點。 筆畫數:; 部首:十; 筆順編號:
- 就的解釋 就 ù 湊近,靠近:避難就易。就着燈看書。 到,從事,開始進入:就位。就業。就寝。就任。就緒。就醫。高就。 依照現有情況或趁着當前的便利,順便:就近。就便。就事論事。 便即去避 筆畫數:; 部首:尢
網絡擴展解釋
“半推半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形容心裡願意接受,但表面上故作推辭的姿态,常帶有含蓄或矜持的意味。例如,在《西廂記》中,崔莺莺對張生的态度即為“半推半就,又驚又愛”。
詞源與結構
- 出處:最早見于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後廣泛用于明清文學作品,如《鏡花緣》《紅樓夢》等。
- 結構解析:
- “推”:表示拒絕、推辭;
- “就”:指接受、靠近;
- “半”:體現狀态的模糊性,介于明确接受與徹底拒絕之間。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多作定語或狀語,如“半推半就的态度”“他半推半就地收下禮物”。
- 情感色彩:中性詞,但可能隱含委婉或含蓄的社交策略,例如接受邀請或禮物時避免顯得急切。
- 典型場景:
- 社交禮儀:如推辭他人好意後接受;
- 文學描寫:刻畫人物矛盾心理,如《紅樓夢》中鴛鴦被勸坐時的表現。
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虛情假意、裝模作樣(側重表面行為)。
- 反義詞:直截了當、斬釘截鐵(态度明确)。
例句參考
- “朋友邀請旅行時,他嘴上推脫‘太麻煩’,最終半推半就答應了。”
- “清代官員受賄時,常半推半就以示‘清廉’。”
“半推半就”反映了漢語文化中含蓄表達意願的特點,既可用于日常交際的委婉應對,也可用于文學創作中的心理刻畫。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判斷其隱含态度,避免誤解為虛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半推半就(bàn tuī bàn jiù)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在猶豫不決或有所顧忌時,做出勉強接受或行動的樣子。
這個成語的部首是“十”和“手”,總計5個筆畫。其中,“十”表示數目,“手”表示動作。表示一個人隻用力推搡或抓捕的樣子。
“半推半就”的來源和出處始發時并不十分明确,很可能是根據人們生活中的常見場景和行為總結而成。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半推半就」,和簡體中文中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由于沒有準确的古代漢字形狀記錄,我們無法确定其确切的古代寫法。
這個成語也可以用在例句中,比如:“他被朋友邀請去參加派對,雖然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半推半就地去了。”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推脫”、“半斤八兩”和“推辭”等。這些詞彙也涉及不同的情況和動作,但都與猶豫、勉強或推搡相關。
這個成語的一個近義詞是“猶豫不決”,表示一個人在行動前存在猶豫和矛盾的心态。
由于這個成語是形容一個人勉強接受或行動的樣子,沒有一個确切的反義詞。根據具體的情境,可能有不同的反義詞可以使用,比如“堅決”、“積極”或“主動”。
希望這個簡短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