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矩格律。 清 鈕琇 《觚賸·泥無身》:“詩歌誕率,不拘繩律。”
“繩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作為成語的“繩律”
指通過嚴格的法規或紀律約束行為,強調自我規範和制度化管理。該詞可追溯至《論語·子罕》中“君子病無能焉,治其短也”的修身理念。
發音:shéng lǜ。
作為普通詞語的“繩律”
指“規矩格律”,多用于描述文學、藝術等領域中約定俗成的規範。例如清代鈕琇在《觚賸·泥無身》中提到“詩歌誕率,不拘繩律”,即指詩歌創作不局限于傳統格律。
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的曆史用例或不同語境延伸,可參考《觚賸》等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
《繩律》是一個漢字詞,指的是用繩子捆綁起來的規則或法則。比喻嚴明的法紀或條例。
《繩律》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纟”(纖維部首)和“呂”(吅字底部)。共有8個筆畫。
《繩律》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意指用繩子捆綁并進行規章制度。後來,這個詞成為了指代規則和法律的代名詞。
《繩律》的繁體字是「繩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繩律》在古時候的寫法是「繩驢」。
1. 在這所學校,學生需要遵守嚴格的繩律,否則将受到相應的處罰。
2. 這個國家有堅定的繩律,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
1. 細繩:指細小的繩子。
2. 繩索:指由繩子編織成的索。
3. 律令:指法律和條令。
4. 規律:指事物發展的規則或法則。
1. 法則:指事物行為的規範或準則。
2. 條例:指由法律、規則确定并公布的規定。
放任:指不拘束、不限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