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謂隱居待時的賢者。《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諸葛孔明 者,卧龍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襄陽記》:“ 德操 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備 問為誰,曰:‘ 諸葛孔明 、 龐土元 也。’”後因以指 諸葛亮 (字 孔明 )和 龐統 (字 士元 )。《三國演義》第三五回:“ 水鏡 曰:‘ 伏龍 、 鳳雛 ,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伏龍鳳雛”是漢語中源于曆史典故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代隱伏未顯的傑出人才。以下從詞典釋義、典故演變及權威引用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伏龍”即潛伏的龍,特指三國時期隱士諸葛亮;“鳳雛”即幼鳳,特指龐統。二者合稱比喻尚未嶄露頭角但才學超群的人物,強調其“潛藏待時”的特性。例如《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描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二、曆史典故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此處明确指向諸葛亮(字孔明)與龐統(字士元),二人後為劉備重要謀士,印證其“未遇明主前隱于市野”的背景。
三、語義演變過程
四、現代應用場景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教育、商業領域,形容未被發掘的潛力人才。例如《人民日報》曾刊文稱:“鄉村振興需發掘基層‘伏龍鳳雛’。”
權威引用來源
“伏龍鳳雛”是漢語成語,源自三國時期,現多用于比喻隱而未現的傑出人才。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伏龍鳳雛”既承載了三國曆史典故,也在現代語境中延續了褒獎人才的内涵。如需了解更多曆史細節,可查看《三國志》相關章節或司馬徽薦才的記載。
傍夫罷瘵閉壁清野不顧而唾朝宿抄斬塵機馳驲貸負狄狄梵席蕃滋焚死福祿海服黃花回汀昏聩無能簡察酵素節時積困經恤金機今文學稽閱空口攬客連居寮廓婁金鹭鸶能事盤銘清堂勤志齊趨并駕齊如汝墳三花臉三原膳夫盛冬詩阄使智使勇收奪說談竦然送似同紐塗白塗柑瓦圈危言聳聽縣道弦桐崄些兒消融笑妍歇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