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違反規定。《史記·傅靳蒯成列傳》:“二十一年,坐事國人過律, 孝文 後三年,奪侯,國除。” 司馬貞 索隱:“ 劉氏 雲:‘事,役使也。謂使人違律數多也。’”
“過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過律”指違反法律或規章,其中:
《史記·傅靳蒯成列傳》記載:“二十一年,坐事國人過律,孝文後三年,奪侯,國除。”
→ 此句意為:因役使民衆時違反律法,導緻爵位被剝奪,封國被廢除()。
《過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過”和“律”。
“過”的部首是“辶”,有6畫;“律”的部首是“彳”,有3畫。
《過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禮·大宗》中的一段話:“寒暑之來往也,過律之道也。”其中,“過律”即指的是“寒暑”過律的規則。
《過律》的繁體字為“過慮”。
在古時候,漢字“過律”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過”字的寫法為“辜”加上“方”旁,表示“轉向”;“律”字的寫法則為左邊為“彳”,右邊為“聿”,表示“行走”的意思。
1. 他喜歡追求自由,經常違反社會的過律。
2. 我們必須遵守交通規則,不能隨意打破過律。
過錯、過度、過程。
規則、法則、準則。
自由、松散、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