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戎路的意思、戎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戎路的解釋

古代帝王軍中所乘的車。後泛指兵車。《周禮·春官·車仆》:“車僕,掌戎路之萃。” 鄭玄 注:“戎路,王在軍所乘也。”《左傳·莊公九年》:“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傳乘而歸。”《南史·宋武帝紀》:“公紀綱禮度,萬國是式,乘介蹈方,罔有遷志,是以錫公大路、戎路各一,玄牡二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戎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戎路”指古代帝王或諸侯所乘的兵車(戰車),專用于軍事征伐或田獵活動。其名稱凸顯了車輛與軍事(“戎”)的緊密關聯,而“路”通“辂”,特指天子或諸侯乘坐的大型車輛。在禮制中,戎路屬于“五路”(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之一,是禮制化級化的軍事裝備象征 。

二、詞源與結構解析

  1. “戎”:本義指兵器、軍隊或軍事行動,引申為戰争、征伐。
  2. “路”:通“辂”,指天子或諸侯乘坐的車駕,強調其規格與禮制屬性。

    “戎路”即“用于軍事的君王車駕”,區别于日常乘坐的“玉路”“金路”等禮儀用車 。

三、文獻例證與曆史語境

  1. 《左傳·莊公九年》:

    “秋,師及齊師戰于乾時,我師敗績。公喪戎路,傳乘而歸。”

    此處“戎路”指魯莊公作戰時所乘的兵車,戰敗後失去車駕,改乘驿車返回,凸顯其軍事屬性 。

  2. 《晉書·輿服志》:

    記載“戎路”為五路之一,屬“革路”類别,以皮革裝飾,用于軍事或田獵,體現其在國家禮制中的定位 。

四、功能與文化意義

戎路不僅是作戰工具,更是王權與軍事指揮權的象征。其形制、裝飾(如皮革覆蓋)均體現禮制規範,反映了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政治理念,以及車駕制度與軍禮的深度融合 。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線上閱讀
  2. 《左傳·莊公九年》,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晉書·輿服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周禮·春官·巾車》鄭玄注,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

網絡擴展解釋

“戎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解釋

“戎路”最初指古代帝王在軍隊中所乘的專用車輛,後逐漸演變為對兵車的泛稱。其核心意義與軍事、戰争相關,體現了古代交通工具與軍事活動的結合。


字義分解

  1. 戎(róng):
    • 本義為兵器總稱,引申為軍隊、軍事(如“投筆從戎”)。
    • 也指古代兵車或西部少數民族(如“西戎”)。
  2. 路(lù):
    • 指通行的大道或車輛,如“道路”“車路”。
    • 在“戎路”中特指帝王或将領乘坐的車輛。

文獻出處與用法

  1. 《周禮·春官·車仆》記載“戎路”為周王出征時的專車,鄭玄注:“王在軍所乘也。”
  2. 《左傳·莊公九年》提到“公喪戎路”,描述諸侯在戰敗後失去兵車的場景,印證其軍事用途。
  3. 《南史·宋武帝紀》中“戎路”與“大路”并稱,說明其地位尊貴。

演變與泛化

早期“戎路”專指帝王軍車,後期擴展為所有兵車的代稱,如提到“泛指軍用車”。這一演變反映了古代軍事制度的變遷和語言用法的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術語或文獻例證,可參考《周禮》《左傳》等典籍,或通過權威詞典(如、2來源)查詢。

别人正在浏覽...

白首郎闆刀面辦事員跰趾筆名才皃漕米柴輯嘗巧程工癡癡昵昵蚩妄沖遁黜逐誕幻豆分瓜剖阨隘反旅廢堕風帆封恨分流赴節嘎巴脆公訴人工械過足好極了何待鶴孤鶴翎紅龢熟鶴台黃金分割慧士輝照虎咽狼餐角手疥搔忌刻機樞狂虐硫酸洛師驢唇不對馬嘴麪子明清密旨褦襶南半球奇拜青蘋末三鳣失俗書詞算題宿生台仆鐵舌甕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