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枹鼓的意思、枹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枹鼓的解釋

(1).鼓槌和鼓。《漢書·李尋傳》:“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陰陽,敬四時,嚴月令。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緻,猶枹鼓之相應也。” 顔師古 注:“枹,擊鼓之椎也。”

(2).指戰鼓。《國語·齊語》:“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将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陣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六年》:“﹝ 王凱 ﹞至臨陣援枹鼓,毅然不少假。” 清 戴名世 《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紀略》:“受國厚恩,敢不執槖鞬援枹鼓以效死?”

(3).指報警之鼓。《漢書·張敞傳》:“﹝ 張敞 ﹞窮治所犯,或一人百餘發,盡行法罰。由是桴鼓稀鳴,市無偷盜,天子嘉之。”《後漢書·酷吏傳·董宣》:“﹝ 董宣 ﹞後特徵為 洛陽 令……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鳴 董少平 。’” 宋 陳師道 《代謝西川提點刑獄表》:“家有刑書,知而不犯,地為沃野,富以無求。囹圄屢空,枹鼓幾困。”

(4).喻指軍旅。 漢 揚雄 《解嘲》:“ 叔孫通 起於枹鼓之間,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枹鼓是漢語複合詞,由“枹”和“鼓”兩部分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分為兩層:

  1. 本義

    指擊鼓的槌(枹)與鼓本體,二者為古代軍旅、衙署中配套使用的器具。例如《左傳·成公二年》載“左并辔,右援枹而鼓”,描述戰場擊鼓場景。此用法凸顯其作為戰争指揮工具的功能(來源:漢典網“枹”字條目)。

  2. 引申義

    因枹鼓常出現在緊急場合,引申為“警鼓”或“戰事”的代稱。《說文解字注》提到“枹,擊鼓杖也”,段玉裁進一步注釋“枹鼓連言,猶言桴鼓,皆緊急之務”。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中“枹鼓鳴而士争先”,即借指戰事信號(來源:國學大師網“枹鼓”釋義)。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枹鼓”多用于文學語境,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

“枹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包含兩個部分:

  1. 字面解釋

    • 枹(fú):指鼓槌,即敲擊鼓的木質工具。
    • 鼓:打擊樂器,古代常用于傳遞信號、軍事指揮或慶典儀式。
      合稱“枹鼓”即指鼓槌與鼓本身,也可代指擊鼓的動作。
  2. 引申含義

    • 戰事或警報:古代戰争中擊鼓為進攻信號,因此“枹鼓”常象征戰事或緊急狀态。例如“枹鼓相聞”形容戰事頻繁。
    • 鳴冤或報警:漢代起,官府設鼓供百姓擊鼓鳴冤,“枹鼓不鳴”則比喻社會安定、吏治清明(如《後漢書》稱頌董宣治理有方,使“枹鼓不鳴”)。
    • 中醫術語:指一種脈象,形容脈搏急促如擊鼓,或代指特定穴位(如腹部穴位“育之原”,但此用法較少見)。
  3. 文學化表達
    詩詞中常用“枹鼓”渲染氛圍,如陸遊“枹鼓有時驚”描寫戰事緊迫感,或借喻社會動蕩。

“枹鼓”既可指具體器物,也可引申為戰亂、民情或醫學概念,需結合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變駭波斯人常類澄靖瞅空兒出布出處進退從流忘反寸土不讓貸償打冷捶導德齊禮飛客風飑浮肥福算附倚幹嘔幹雲共頭勾提彗孛旌帛驚猜經體贊元擊中眷遇駿刑輆沭客星駃題窋窡稂莠不齊橑檐劉毅答诏淪殄祿相慢騰斯禮目逃甯缺毋濫情心侵淩秋實确實攘襟柔長手底下訟地悚讋素波隨葬談過其實跳蹶題破脫套穩當吳光劍五叔先斷後聞洗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