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縮。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三》:“因閲歷而審顧,因審顧而退葸,因退葸而屍玩。”
“退葸”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退葸”讀作tuì xǐ,意為畏縮、退縮。該詞多用于形容因膽怯或缺乏勇氣而不敢前進的狀态。
2. 出處與經典例句
最早見于清代龔自珍的《明良論三》:“因閱曆而審顧,因審顧而退葸,因退葸而屍玩。”
此句揭示了“退葸”與“審慎過度”和“消極懈怠”之間的關聯,常用于批判因過度謹慎導緻的消極态度。
3. 用法特點
4. 相關擴展
近義詞包括“畏縮”“退縮”,反義詞如“果敢”“進取”。需注意,“葸”字單獨使用時也表畏懼,如“葸懦”(膽小懦弱)。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語的古代用例或語義演變,可參考《明良論三》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退葸》是一詞,意為“消退、減退”。
《退葸》的拆分構詞部首為“艹”,共有7個筆畫。
《退葸》是古代漢語詞語,源自《詩經·魯頌·周南·京》:“日之方中,昧姓景曆,紛其穂實。”其中,“穂”指的是谷類植物的穗。《說文解字》解釋為“谷膚也”。而“退葸”一詞則形容植物穗子成熟後逐漸消退、凋謝。
《退葸》的繁體字為「退蓍」。
古代《退葸》的寫法多種多樣,其中之一是「沈蓍草」。這種寫法中,“草”表示“植物”,而“沈蓍”表示草木逐漸消退、凋謝的狀态。
1. 那朵花已經退葸了,需要及時換上新鮮的花。
2. 夏天過去,大街上的樹葉開始退葸。
葸萃、葸蕩、昏葸、葸伏、凋葸
凋落、枯萎、零落、凋謝
茁壯、繁盛、開花、生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