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貙虎。 唐高祖 李淵 之祖名 虎 , 唐 人因避諱改“虎”為“武”。比喻勇猛的武士。 唐 馬植 《奉和白敏中聖道和平緻茲休運歲終功就合詠盛明呈上》:“指揮貙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聖功。”
(2).形容勇武。 清 陳廷敬 《平滇雅》之二:“帝臣如虎,帝師貙武。”
“貙武”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與唐代避諱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源與曆史背景
“貙武”源于唐代避諱制度。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為李虎,為避其名諱,唐人将“虎”字替換為“武”。因此,“貙武”實為“貙虎”的避諱寫法,原指代猛獸“貙”(一種似狸的猛獸)與“虎”的組合。
核心含義
相關辨析
需注意與“虓武”(xiāo wǔ)區分。後者意為“勇猛威武”,出自唐代文獻,如陳子昂《谏雅州讨生羌書》中的“虓武之将”。兩者雖均含勇猛之意,但“貙武”側重于避諱背景,而“虓武”更強調威武氣勢。
“貙武”是唐代避諱文化下的産物,兼具曆史特殊性與文學意象,常見于形容武将或勇猛精神。
《貙武》(pú wǔ)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冒充、假裝武勇。這個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實力薄弱、卻試圖以假象來掩蓋自身的軟弱的人。
《貙武》的拆分部首是「豕」和「武」,其中「豕」是指豬,「武」是重要的部首和字義。它的筆畫數為16劃。
《貙武》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鄒應龍的《鄒氏法統》中,形容了一種虛張聲勢、自負而實際上實力不足的舉動。後來這個詞延伸為了一種普遍運用的慣用語。
《貙武》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虛武」。
在古時候,漢字《貙武》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它的古字形是「虛武」。
1. 他總是通過誇大自己的實力來欺騙别人,實在是太貙武了。
2. 他看起來十分威猛,但實際上隻是一副貙武的假象。
1. 貙武者:指那些冒充武士、假裝勇敢的人。
2. 貙武揚威:以虛張聲勢來顯示力量或強大的形象。
1. 假勇:指假裝勇敢、虛張聲勢的行為。
2. 瘋狂狡猾:描述逞兇嚣張、暴力橫行、但實際上并不具備真正實力的人。
真勇:指真實的勇敢和真正具備實力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