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陂的意思、平陂的詳細解釋
平陂的解釋
亦作“ 平波 ”。亦作“ 平頗 ”。平地與傾斜不平之地。語本《易·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後亦常指事物的變遷不定或世道的盛衰興亡。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九徵》:“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 唐 鄭畋 《麥穗兩歧》詩:“謳謡連上苑,化日遍平陂。” 清 顧炎武 《浯溪碑歌》:“天運有平陂,名蹟更存亡。”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士氣屈伸應有數,世道那得無平頗!”《<廿載繁華夢>序一》:“就令平波往復,天道自有循環;無如世路崎嶇,人心日形叵測。”
詞語分解
- 平的解釋 平 í 不傾斜,無凹凸,像靜止的水面一樣: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與别的東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輩。 安定、安靜:平安。平服。 治理,鎮壓:平
- 陂的解釋 陂 ē 池塘:陂塘。陂池。千頃之陂。 水邊,水岸:東海之陂。 山坡,斜坡:“陂南陂北鴉陣黑,舍西舍東楓葉赤”。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平陂”是一個源自《易經》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平坦與傾斜的地形,由“平”(平坦)和“陂”(斜坡/水坑)組成,語出《易·泰》的“無平不陂,無往不復”。本義強調自然界中平坦與起伏的共存狀态。
二、引申含義
後引申為事物的變遷不定或世道的盛衰興亡,如三國魏劉劭《人物志》用“平陂之質在于神”形容人性複雜,清代顧炎武詩句“天運有平陂”則暗喻朝代更疊。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詩詞或哲理性文本,如唐代鄭畋《麥穗兩歧》中“化日遍平陂”描繪自然景象。
- 哲學讨論:借地形喻指事物兩面性,如《易經》表達福禍相依的辯證觀。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起伏、盛衰、變遷
- 反義詞:恒定、靜止、不變
五、讀音與結構
- 拼音:píng bēi(“陂”不讀pō或pí)
- 詞性:名詞,可作主語或賓語,如“平陂之質”“遍曆平陂”。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用例或更深入解析,可參考《易經》注解或古代文論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平陂》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山丘的平坦之處或山頂上的平地。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山”和“阜”。其中,“山”是表示山的意思,而“阜”則是表示山坡的意思。根據《康熙字典》的統計,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平陂》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人們常常在山地上築土台進行農耕活動,這種土台便稱為“陂”。而在山地的頂部或平坦處,則叫做“平陂”。此字既代表了山地的高低起伏,又展現了山地上平坦開闊的一面。
在繁體字中,《平陂》保留了其初始的寫法和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按照古時的寫法,《平陂》是由兩個單獨的字組成,分别是“並”和“陂”。其中,“並”表示平坦,而“陂”則是指山地。後來,這兩個字合并成為一個字,即現在的《平陂》。
以下是一些關于《平陂》的例句:
1. 這座山的山頂是一片平陂,適合作為休閑度假的場所。
2. 他們在山頂上建起了一座平陂,用于仰望星空和觀賞風景。
3. 這片平陂的土質非常肥沃,非常適合耕種和種植作物。
根據《平陂》的意思,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如“陂地”(山地上的平地)、“平緩”(山勢、地勢平坦)等。
《平陂》的近義詞包括“平坡”、“山頂”、“平地”等,而反義詞則有“陡坡”、“山谷”、“河谷”等,它們分别表示山地的不同特征和地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