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謂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唐 龐蘊 《雜詩》之四:“神識苟能無罣礙,廓周法界等虛空。” 元 劉君錫 《來生債》第三折:“待把我這一寸心田無罣礙,大道的事着你世人不解,則願的一帆西風,送上我那三島 逢萊 。” 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今設有人焉,自無始以來,無生死,無苦樂,無世人之罣礙,而唯有永遠之知識。”
(2).羁絆;牽掣;障礙。《百喻經·毗舍闍鬼喻》:“著此屐者,能令人飛行無罣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嬌娜》:“生以忤直罷官,罣礙不得歸。” 劉大白 《将來的人生》詩:“讓從前擋住了将來,誰忍受這般罣礙?”
“罣礙”(guà ài)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具有雙重含義,既包含佛教術語中的哲學概念,也用于日常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佛教術語
在佛教中,“罣礙”指因世俗執念或迷惑形成的心理障礙,阻礙覺悟和解脫。例如,對欲望、情感的執着會蒙蔽本心,使心靈無法達到超然狀态。
日常含義
與“挂礙”的關系
“罣礙”與“挂礙”通用,前者多用于佛教或較文雅的語境,後者更常見于現代漢語。兩詞均包含“羁絆”或“障礙”之義。
詞源補充
“礙”單獨使用時,指妨害、阻擋(如“妨礙”“障礙”),與“罣”結合後,強化了精神或情感層面的阻滞感。
“罣礙”既可描述具體的障礙,也可表達抽象的心靈困擾,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罣礙》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遭到阻礙,受到妨礙,無法順利進行。
《罣礙》的部首是網字旁,它由絲字旁和網字旁組成。絲字旁表示細長的東西,網字旁表示牽制,束縛。它總共有16筆。
《罣礙》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公孫弘陳诩傳》中。公孫弘是西漢時期的一位大臣,他在任職期間受到了許多阻礙和困擾,無法順利完成自己的任務,于是寫信給自己的朋友陳诩,表達了自己的困擾之情。後來,人們通過這個故事,将其歸納為一個成語,形容遇到阻礙、困擾,無法如願。
《罣礙》的繁體字為「罣礙」。
在古代,「罣」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糹」,右邊是「網」,表示要用紗帶或繩索将人牢牢地捆綁住。
在工作中,我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這些都成為了我前進的罣礙。
阻礙、妨礙、困礙、束礙、障礙。
阻礙、妨礙、困擾、阻止。
順利、順風順水、無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