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賊不兩立”是一個源自三國時期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出處與原文
該詞最早出自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後出師表》,原文為:“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此處的“漢”指蜀漢政權,“賊”則指曹魏,表達了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的立場。
基本含義
字面意思是“蜀漢與曹魏不能共存”,比喻敵對雙方無法調和,必須決出勝負,帶有“不共戴天”“有我無你”的強烈對立色彩。
引申義與用法
後泛指任何不可調矛盾關系,可用于形容政治、軍事或人際間的激烈對立。例如清代小說《歧路燈》中,用此詞描述家族内部矛盾。作為成語時,多作賓語或定語,屬中性詞,但語境中常隱含褒貶傾向。
曆史背景
諸葛亮提出此觀點,源于蜀漢以“複興漢室”為政治旗幟,将曹魏視為篡漢逆賊,強調自身政權的正統性。這種二元對立思維也反映了三國時期割據政權間的意識形态鬥争。
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強調原則性對立,如“正義與邪惡不兩立”。但需注意語境,避免極端化表述。
注:部分文獻(如)提及該詞與東漢光武帝相關,但主流考證仍以諸葛亮《後出師表》為源,此處采用多數權威來源結論。
漢賊不兩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漢賊不能同時存在。它的拆分部首是水(氵)和身(⺆),共有12個筆畫。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戰國策·齊策四》:“漢賊莫兩立也。”
在繁體字中,漢賊不兩立的寫法為「漢賊不兩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字形發生了變化。例如,「賊」字在古代寫作「賊」,而「立」字的寫法則是「立」。
以下是一些關于漢賊不兩立的例句:
一些與漢賊不兩立相關的組詞有:反賊、兩立、*********、剪彩。
近義詞包括:賊心不死、賊心不改、賊心不改。
反義詞是:和諧共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