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倭寇的意思、倭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倭寇的解釋

[Japanese pirates] 指元末到明中葉多次在朝鮮和我國沿海搶劫騷擾的日本強盜

詳細解釋

十四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我國和 朝鮮 沿海地區的 日本 海盜。抗日戰争期間,我國人民亦用以稱 日本 侵略者。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亦使 浙 直 諸軍士因之習於海戰, 倭 寇之來,可以截流而禦之。”《明史·外國傳三·日本》:“有捕 倭 寇數十人至京者,廷臣請正6*法。” ********* 《遊于山戚公祠》詩:“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 倭 寇渡江涯。” 老舍 《四世同堂》第二部五十:“這仙境中的主人已換上了殺6*人不眨眼的 倭 寇;那仙姿逸态又有什麼用呢?” 陳毅 《哭葉軍長希夷》詩:“東進殺 倭 寇,舉世驚風雷。”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倭寇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倭寇”是13至16世紀活躍于東亞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其活動範圍包括中國、朝鮮及南洋地區。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基本定義

“倭”為中國古代對日本的稱呼,“寇”指盜賊或侵略者,合稱“倭寇”即“日本海盜”。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特指以劫掠、走私為業的日本武裝團夥。

二、曆史演變

  1. 起源:倭寇始于元朝中後期,因日本南北朝戰亂導緻武士流亡海上,勾結商人形成海盜集團。
  2. 明朝加劇:嘉靖年間(1522-1566年)倭患最盛,此時倭寇成分複雜化,包含大量中國海盜(如王直、徐海)與日本浪人勾結。
  3. 平定:戚繼光、俞大猷通過訓練軍隊、改進戰術,于16世紀中葉基本肅清倭患。

三、主要特點

四、曆史評價

倭寇現象反映中日貿易需求與明朝海禁政策的矛盾,其劫掠行為對沿海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但也間接推動明朝軍事改革(如戚家軍戰術)。

擴展閱讀:倭寇問題與東亞海洋史、明代海防政策密切相關,可參考《抗倭戰争》《明朝東遊》等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倭寇

倭寇是指古代中國稱呼日本海盜的一種稱謂,源于中國古代對于日本的稱呼。倭寇的意思是指侵擾中國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

字義拆分

倭:由人(亻)和世組成,表示人類活動中的群體或個體

寇:由宀和寸組成,寸表示手,宀表示地,表示在地上活動的手

來源

倭寇一詞最早出現于中國宋代,當時指的是日本的侵擾者。因為當時中國南方海岸頻繁遭到來自日本海域的海盜襲擊,這些劫掠者多為日本人,因此被稱為倭寇。

繁體

倭寇的繁體字為「倭匪」,匪表示盜賊。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倭寇的漢字寫作「倭賊」,賊表示盜賊。

例句

我國古代海岸線上曾經曆了多次倭寇侵襲。

組詞

1. 倭族:指古代日本地區的居民

2. 寇盜:指盜賊

3. 倭患:指日本的侵襲和威脅

近義詞

倭寇的部分近義詞有:倭匪、倭賊

反義詞

倭寇的反義詞是中國人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