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縣名。 西漢 置,因縣西南有 柴桑山 得名,治所在今 江西省 九江市 西南。 東漢 末, 諸葛亮 見 孫權 于此,共圖抗 曹 。 晉 以後曆為 浔陽郡 和 江州 治所。 隋 廢。 晉 郭璞 《江賦》:“鼓洪濤於 赤岸 ,淪餘波乎 柴桑 。”
(2).借指 晉 陶潛 。因其故裡在 柴桑 ,故稱。 清 錢謙益 《吳封君七十序》:“指 婁水 為 潯陽 ,即家園為 廬 阜,飲 柴桑 之酒,一觴獨進;鼓 少文 之琴,衆山皆響。” 陳三立 《次韻黃知縣苦雨》:“陸沉共有神州痛,休問 柴桑 漉酒巾。”
(3).據《宋書·隱逸傳·陶潛》載, 潛 晚年隱居故裡 柴桑 ,有腳疾,外出辄命二兒以籃輿舁之。後因以“柴桑”代指故裡。 清 趙翼 《哭亡兒耆瑞》詩之五:“葬留 嬴 博 空題墓,歸到 柴桑 孰舁輿?”
柴桑作為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釋義:
一、曆史地名 柴桑是古代行政區劃名稱,始設于西漢時期,隸屬豫章郡,其轄境範圍涵蓋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部地區。該地名在《漢書·地理志》《晉書·地理志》中均有明确記載,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陽江頭夜送客"的"浔陽"即屬柴桑故地。至五代南唐時改稱德化縣,1914年正式更名為九江縣。
二、人物别號 特指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約365-427年),因其籍貫為江州柴桑縣,後世常以"柴桑"代稱其人。《宋書·隱逸傳》載其"陶潛字淵明,或雲淵明字元亮,浔陽柴桑人也",明清文人作品中多見"柴桑先生""柴桑翁"等雅稱,如王世貞《藝苑卮言》評:"柴桑《歸去來辭》,風流千古。"
“柴桑”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文學、文化三個維度綜合解析:
1. 曆史地名
指西漢至隋代設置的古縣名,因縣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東漢末年,諸葛亮曾在此與孫權共商抗曹大計,晉代後成為浔陽郡和江州治所,隋朝時廢除。
2. 代指人物
因東晉詩人陶淵明(陶潛)的故裡位于柴桑,後世常以“柴桑”借指陶淵明本人。例如清代錢謙益的詩中“飲柴桑之酒”即用此典。
3. 文學象征
其他補充
部分資料提到“柴桑”作為成語形容貧困艱苦之地(如),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引申或特定語境下的比喻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
八公抱柱對兒八師陛楯郎部堂參商之虞謿讛瞠乎後矣出夷入險撺椽淡簡雕鸷法鞭反過來扶政高劭寒歲忽爾禍福相倚奸詐賤迍機谲謹啟瘠貧廐庾空見梨花簡麟角鳳嘴龍頭亂葬崗子駱駝祥子漚鹭撇虛绮懷清監棄之度外日晏阮生涕偌大三兔穴三衣紗帽生杉刺子扇面對勝侶食槽適稱詩境詩理市例錢衰困順口順欲私伢橚爽同旅同叔文皮烏黑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