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帝王發布的必行的號令。語出《漢書·劉向傳》:“《易》曰:‘渙汗其大號。’言號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顔師古 注:“言王者渙然大發號令,如汗之出也。”《清史稿·刑法志三》:“若夫非常慶典,特頒汗號,使之蕩滌瑕穢,灑然自新,未始非仁政之一端。”
“汗號”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首領的稱號,源自阿爾泰語系中的“可汗”(Khan),意為“君主”或“統治者”。該詞由“汗”(首領)與“號”(稱號)組合而成,特指草原政權最高統治者的正式頭銜。例如匈奴的“單于”、突厥的“伊利可汗”、蒙古的“成吉思汗”等均屬此類稱號。
據《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記載,“汗”作為外來詞,自漢代起進入漢語詞彙體系,專用于指代遊牧民族首領。其使用範圍伴隨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逐步擴展,至唐代文獻中已頻繁出現“可汗”“大汗”等複合詞。《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指出,“汗號”制度包含嚴格的等級體系,如蒙古帝國時期設有“合罕”(大皇帝)與“汗”(諸侯王)的區分,體現着草原帝國的政治架構。
在文獻應用層面,《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獲突厥尊稱“天可汗”,這一記載印證了中原王朝與遊牧政權在稱號體系上的互動。現代學者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強調,汗號制度是研究古代民族關系史的重要切入點。
“汗號”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來源與定義
源自《漢書·劉向傳》引《易經》“渙汗其大號”,指帝王發布的號令如汗水般不可收回,強調權威性和不可逆性。
曆史應用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人因焦慮而大汗淋漓并發出聲音的場景。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隘絕安坐扁擔社邊馬碧芳酒逼曙不敢造次嘲戲陳道重午抽抽趔趔喘吓篡叛大事去矣得行分謗豐旨後鞧貨源簡健蹇然極度捷報頻傳禁用廄閑腳本軍錢軍條開手克己複禮可欲纩綿籠中之鳥鸾刀甪直沒巴沒鼻綿野迷團謀圖南正佞說判縣前鑒乞麾塞上秋三街兩市殺厲射門屎屁直流拾螢司舵死牢桃羞杏讓填賠涕噴推崇備至推恩頑笑烏有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