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明察。《書·呂刑》:“明清于單辭,民之亂,罔不中聽獄之兩辭。” 孔穎達 疏:“當明白清審於獄之單辭。”
“明清”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從不同維度進行解析:
一、詞義溯源 “明清”作為複合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中“會朝清明”的表述,後逐漸演變為形容事物清晰可辨的狀态。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明”指光亮、清楚,“清”意為澄澈、無雜質,二者結合表示“透徹明晰”,例如《朱子語類》中“道理須是明清方見透徹”即用此義。
二、曆史專稱 在斷代史範疇特指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
三、文化意象 在文學創作中常作為時間符號,如錢鐘書《管錐編》指出“明清之際”不僅是曆史分期概念,更承載着社會轉型期的文化隱喻。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獻顯示,該時期手工業技術達到傳統工藝頂峰,景德鎮官窯瓷器落款多書“大明成化年制”“大清乾隆年制”等字樣。
注:本文引證來源包括《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清史稿》(聯合書局修訂版)、《管錐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等權威出版物。
“明清”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明白審察”,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示對事物的清晰判斷或公正審理。
例:《尚書·呂刑》記載“明清于單辭”,意為審理案件時需明辨片面之詞。
延伸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可引申為“透徹明晰”,如王夫之《更漏子·本意》以“雙眸未易扃”暗喻對時局的清醒認知。
時間範圍
指中國曆史上的明朝(1368-1644)和清朝(1644-1912)兩個連續朝代,共曆時544年。
文化特征
需根據上下文區分詞義:
抱冰公事迸筍俵寄觱發布薩才謀慘蹙參連崇大儲君詞窮理盡打過大夢初醒燈火店得死鼎成龍升董統都郵頓塌廢止風不鳴條鳳鸾負乘緻寇杠杆原理睾然割地貢納關小盥浴後齒奸偷漸淤接縫捷黠解戰近甸井井有緒開敏剌堰撩洗聊以解嘲麗采亂兵落家木床饢糟盼盼女攓取清淡酋渠绮宴旗幟鮮明稍伯猥奧威侮文緒夏布掀翻謝安屐歇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