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射的山 南有 白鶴山 ,此鶴為仙人取箭。 漢 太尉 鄭弘 曾于此山采薪,拾得一箭。頃有人尋覓, 弘 還之,問何所欲。 弘 知其為仙人,曰:嘗患 若耶溪 載薪為難,願得旦南風,暮北風。後果如願。事見《後漢書·鄭弘傳》。 李賢 注引 南朝 宋 孔靈符 《會稽記》。後用為詠鶴之典。 清 吳偉業 《題朱子葵鶴洲草堂》詩:“仙人收箭雲歸浦,道士開籠月滿天。”參閱 宋 施宿 等《會稽志》。
“收箭”是一個源自古代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仙人、祥瑞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典故來源
該詞出自《後漢書·鄭弘傳》及南朝宋孔靈符的《會稽記》。傳說東漢太尉鄭弘在會稽山(今浙江紹興)采薪時,拾得一支仙人所遺之箭。仙人尋回箭後,為表感謝,滿足鄭弘的願望:讓若耶溪每日刮“旦南風,暮北風”,便于運載柴薪。此後這一傳說成為詠鶴的典故,因仙鶴常被視為仙人取箭的化身。
文學象征
“收箭”在詩詞中多用于描繪仙境或祥瑞場景。例如清代吳偉業《題朱子葵鶴洲草堂》有“仙人收箭雲歸浦”一句,以“收箭”暗喻仙鶴歸巢、祥雲缭繞的意境。
字面延伸義
單從字面理解,“收”指收回、聚攏,“箭”為古代兵器,但結合典故可知,其實際意義已脫離字面,特指仙人收回箭支的神異事件,後引申為自然順應人意、得償所願的吉祥寓意。
總結
“收箭”并非現代常用詞彙,主要作為文學典故存在,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後漢書》及《會稽記》原文。
收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收”和“箭”兩個字組成。
“收”字的部首是手,總筆畫數為4。它的繁體字是「收」。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收」字的寫法較為簡單,基本保持現代字形的風貌。
“箭”字的部首是竹,總筆畫數為9。它的繁體字是「箭」。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箭」字的上部分由左右兩根較長的直線組成,下部分則是三個相連的小彎曲線。
“收箭”這個詞語的來源與弓箭射擊有關。在古代戰争中,射箭是一項重要的技能。當士兵射箭後,如果要重新裝載箭矢,就需要把落地的箭收起來,這就是“收箭”的意思。
例句:
1. 将軍一聲令下,士兵紛紛收箭,準備奮力進攻。
2. 他在練習射箭時,經常要收箭,然後重新進行預備動作。
組詞:
1. 收集:指把分散的事物搜集或聚集到一起。
2. 箭靶:表示射箭時射中的目标。
近義詞:
接箭、拾箭
反義詞:
射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