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枉措直的意思、舉枉措直的詳細解釋
舉枉措直的解釋
起用奸邪者而罷黜正直者。語出《論語·為政》:“舉枉錯諸直,則6*民不服。” 邢昺 疏:“舉邪枉之人用之,廢置諸正直之人。”按,錯,同“ 措 ”。《後漢書·逸民傳·梁鴻》:“競舉枉兮措直,鹹先佞兮唌唌。” 唐 元稹 《翰林承旨學士記》:“以君父之遇若如是,而猶舉枉措直可乎哉?”
詞語分解
- 舉的解釋 舉 (舉) ǔ 向上擡,向上托:舉頭。舉手。舉重。舉棋不定。 動作行為:舉止。輕而易舉。 發起,興辦:舉義。舉辦。創舉。 提出:舉要。舉例。 推選,推薦:推舉。薦舉。 全:舉國。舉世。舉家。 古代指科舉取士:科舉。舉人。一舉成名。 攻克:“一戰而舉鄢、郢”。 筆畫數:; 部首:丶; 筆順編號:
- 直的解釋 直 í 不彎曲:直線。直角。直徑。直立。直截了當。直覺(?)。直觀。 把彎曲的伸開:直起腰來。 公正合理:是非曲直。理直氣壯。耿直。正直。 爽快,坦率:直爽。直率(刬 )。直谏。直誠。直言不諱。 一個勁兒地,連續不斷:一直走。直哭。 豎,與“橫”相對:不要橫着寫,要直着寫。 漢字筆形之一,自上至下。 姓。 曲彎橫 筆畫數:; 部首:目;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舉枉措直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舉枉措直”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 拼音:jǔ wǎng cuò zhí
- 字義解析:
- 舉:選拔、任用;
- 枉:彎曲,比喻邪惡不正之人;
- 措:廢置、罷黜;
- 直:筆直,比喻正直之士。
- 整體含義:指任用奸邪之人而罷免正直之士,比喻政治或管理上的用人不公。
2. 出處與背景
- 經典出處:出自《論語·為政》
原文為:“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孔子通過此句強調,若統治者提拔奸邪之人壓制正直之士,百姓便不會信服。
3. 用法與語境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用于描述用人不當的行為。
- 適用場景:多用于批評政治腐敗、管理失當或社會不公的現象。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舉枉錯直(意義完全相同,僅“措”與“錯”通假)。
- 反義詞:舉直措枉(意為選拔正直者,罷黜奸邪之人)。
5. 延伸參考
- 該成語在古籍中多次被引用,如《全唐文》中批評“舉枉措直”會導緻民心背離。
- 元代戲曲《賺蒯通》也曾用此語表達對不公的諷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論語》原文或相關曆史評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舉枉措直
“舉枉措直”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糾正冤枉,使事情得以公正處理。它由“舉枉”和“措直”兩部分組成,分别表示糾正冤屈和使事情得以正确地處理。
拆分部首和筆畫
“舉枉措直”的拆分部首是“丶”,它屬于“手”的部首。“舉枉”部分的筆畫數為8畫,“措直”部分的筆畫數為10畫。
來源
“舉枉措直”一詞最早出自《尚書·堯典》:“堯賢聖皇帝,舉是以措,枉是以直。”它傳達了堯帝要以審判事情的真相,糾正錯誤的立場和行為。
繁體
“舉枉措直”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舉枉措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一些字形有所不同。早期的寫法中,舉字可能用「究」代替「舉」,枉字可能用「商」代替「枉」。
例句
1. 在司法系統中,要堅持舉枉措直的原則,确保公正審判。
2. 他知道自己被冤枉了,所以一直在努力舉枉措直,維護自己的名譽。
組詞
舉案齊眉、舉一反三、枉法自誅、枉法徇私、措手不及、措辭得當等。
近義詞
理枉:糾正冤屈,使之正确。
反義詞
隱枉:掩蓋冤屈,不真實地處理事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