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ner and outer coffins] 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
見“ 棺椁 ”。
亦作“ 棺槨 ”。亦作“ 棺郭 ”。1.棺與椁。《易·繫辭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生有軒冕、服位、貴祿、田宅之分,死有棺槨、絞衾、壙襲之度。”《隸釋·漢楚相孫叔敖碑》:“病甚臨卒,将無棺郭。” 宋 蘇轼 《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棺槨十襲閟精圜,神光晝夜發層巔。”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三章第四節:“一套棺椁重約一萬斤,要耗費成千上萬的人工才能造成。”
(2).泛指棺材。 明 徐霖 《繡襦記·詭代僦居》:“[丑]媽媽忽得暴疾,如今将垂死已。[旦]呀,怎麼好!他衣衾棺椁何曾備!”《花月痕》第四三回:“ 贊甫 、 雨農 領著 穆升 ,照料衣衾棺槨,用的棺就是停放樓下那一口。” 陶鈍 《第三件棉襖》:“為了制辦衣衾棺椁,發喪出殡,又取了一份四分利的錢。”
棺椁(guān guǒ)是古代喪葬文化中的核心器具,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基本定義
由「棺」和「椁」組成:
等級禮制象征
先秦時期,棺椁數量與材質體現身份差異:
曆史演變
文化内涵
作為「事死如事生」觀念的載體,棺椁不僅保護遺體,更通過材質、紋飾傳遞對逝者的尊崇,如《禮記》所述貴族椁制細節。
“棺椁”(guān guǒ)是指盛放屍體并埋葬的木制容器。它通常由兩部分構成,上面的為“棺”,下面的為“椁”。用具有這個含義的詞語來形容人們的死亡,表達了對死者的尊重和懷念。
“棺椁”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木(mù)和木(mù),它們都屬于漢字部首/偏旁。“棺”的筆畫數為10畫,“椁”的筆畫數為12畫。
“棺椁”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的漆制木乃伊棺,最早見于《史記·殷本紀》中。在繁體中,“棺”字的寫法保持不變,“椁”字在繁體中寫作“槨”。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構造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棺椁”,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細微的差别。“棺”的形狀類似于現代的樣子,但線上條的連接和書寫筆畫上可能有所不同。至于“椁”,由于古代字體演變和變體的出現,其形狀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
1. 地下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木棺椁。
2. 他們花費了很大力氣将棺椁搬運到墓地。
棺椁的常見組詞有:“棺材”、“椁木”、“木槨”等。這些詞彙都與棺椁有關,可以用來描述關于葬禮、墓地等話題。
與“棺椁”意思相近的詞是“棺材”,二者都用于指代儲藏屍體的木制容器。反義詞較難找到完全對應的詞彙,但可以用表達生命、希望、新生的詞彙作為相對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