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陋鄙俗。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二:“餘憫 無諸 之廟,而從祀諸人,陋俚無據,因書所見如此。”
“陋俚”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òu lǐ,其核心含義是淺陋鄙俗,多用于形容事物或言辭的粗劣、不雅緻。具體解析如下:
“陋”的釋義
指粗劣、不精緻(如“粗陋”),或見識淺薄(如“孤陋寡聞”),也可表示狹小、簡樸(如“陋室”)。
“俚”的釋義
指民間的、通俗的,常帶有粗俗之意(如“俚語”“俚歌”)。
組合含義
“陋俚”結合兩者,強調内容淺薄且形式粗俗,常用于批評文辭、習俗等不夠雅緻或缺乏深度。
詞語 | 含義側重 | 示例 |
---|---|---|
陋俚 | 淺薄+粗俗 | 陋俚的方言俚語 |
粗鄙 | 直白+缺乏教養 | 言行粗鄙 |
庸俗 | 平凡+趣味低級 | 庸俗的審美 |
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清代文獻()及現代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語言學專著。
《陋俚》是一個形容詞詞組,在漢語中表示粗野、不文明、沒有修養或舉止不端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一種行為或一種風俗。
《陋俚》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阝”(阜),表示土堆、土山的意思;第二個部首是“人”,表示人的意思。整個詞共有11畫。
《陋俚》一詞最早來源于古代文獻《史記》中的《商君列傳》,原句是“堂上之陋俚,必欲省焉。”後來這個詞逐漸在漢語中得到廣泛使用。
《陋俚》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陋俚」。
在古時候,漢字《陋俚》的寫法略有不同,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部分是“阜”,表示土堆、土山的意思;下面的部分是“人”,表示人的意思。
1. 他舉止粗魯,真是一個《陋俚》之人。
2. 這種行為太《陋俚》了,怎麼能在公共場合這樣做呢?
1. 陋俚不文:形容一個人舉止粗魯、沒有修養。
2. 陋俚之風:指一種粗野、不文明的風氣。
1. 粗鄙:含有不文明、粗俗的意思。
2. 粗野:形容人的舉止粗魯、沒修養。
1. 文雅:形容人的舉止得體、有修養。
2. 有教養:指一個人有良好的家教和修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