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苟且行事。止,舉止行動。 宋 曾鞏 《論中書錄黃畫黃舍人不書檢》:“臣固非欲書檢也,顧緣職分,不敢苟止。” 明 李贽 《史閣叙述》:“若我二祖乃萬世大有作為之君,不肯苟止于上。”
(2).勉強停止。 宋 曾鞏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閑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狀》:“遠去庭闈,為日已久,晨昏之戀,誼難苟止。”
“苟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歸為成語,解釋為“苟且維持現狀,缺乏進取心”,強調安于現狀的狀态,例如:“若隻求溫飽苟止,人生便失去意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曾鞏集》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苟止是一個漢字詞語,來源于《論語·為政篇》中的“苟心於民,不能奮其志,不能止其耆老,可以哉?”意為“隻顧關心百姓,卻不能激發他們的志氣,也不能照顧到老人家,這樣可以嗎?”該詞語在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于形容一種敷衍了事、苟且偷安的态度。
苟止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止,其中艹為草字頭部首,止為右邊部分。該詞總共五個筆畫。
苟止一詞出自《論語》,是孔子所說的一句話,用以批評那些隻關心自己小家庭和個人利益,對大家庭和社會都不負責任的行為。這句話中的“苟心於民”可以理解為隻顧自己的小事,對他人并無關心。
繁體字中,“苟止”可以寫作「苟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苟止的字形與現代略有差異。常見的變體包括「苟」「檮」「枸」等。
1. 他隻是苟止應付,不關心他人的利益。
2. 民衆不能苟止,應該積極參與社會事務。
苟且、苟延殘喘、止步
敷衍、苟且、懶散
認真、負責、專注
【别人正在浏覽】